孩子最喜欢听童话故事,因为童话里的人物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童话中的语言能让他们感受到活生生的世界。家长给孩子讲童话还能增进亲子交流,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最重要的是,童话大多都包含所有人终将面对的人生问题:恐惧、死亡、仁义、寻找伴侣、追寻生命意义……这赋予童话更为深刻的意义。
确实有不少童话故事蕴含“黑暗元素”,只要父母花心思对童话精挑细选,同时注意讲述技巧,就能起到正面效果。
可选择带有“黑暗元素”的故事,但结局一定要是正义的、给人希望的,能更有效地构建孩子的正面价值观。西方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莱姆认为,含野蛮内容的童话有助孩子宣泄潜意识里与生俱来的负面冲动,如攻击本能等。许多童话中的怪物和坏人还能反衬出美德的可贵,让孩子们产生更深刻的感受。心理学大师弗洛姆也曾说过:童话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初涉了虐待、家庭不和等社会问题,让孩子在童话里提前进行了一场现实社会生存演习,给他们面对未知现实的勇气。结局一定要是好的,这不但教会孩子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糟,要乐观地看待问题,更教会孩子们应对挫折的耐心和勇气。
故事要简短。给学龄前的孩子讲故事不宜超过15分钟。年龄越小,选择的故事也要越短小,句子也要越短越好。
选择简单明了的剧情和“刻板形象”明显的动物。比如残忍的狼、狡猾的狐狸、蠢笨的熊、懒惰的猪、高傲的天鹅等。因为从发展心理学看,7岁前的孩子思维直接,无法理解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最好用表演的方式来讲故事。善用动作、手势、表情、跟随感情变化的语调,让孩子对故事情境有个直观的感受,对人物的行为有直观的影响,还能锻炼孩子体察人物感情的能力。
家长可以要求孩子续写故事的结尾,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