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不会说话,我为什么要和他讲那么多呢?”“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听懂我在说什么?”
正因为父母对孩子语言发展的认识不够全面,使婴幼儿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环境变得相当困难。很多父母不愿意经常和孩子聊天、或者告诉孩子自己手头正在做的事情,即使孩子非常感兴趣地看着他。不仅是在孩子出生的后几个月,甚至在孩子一岁、甚至一岁半的时候也是如此。对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能充分认识,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障碍,浪费了许多发展孩子语言的机会。
孩子的每个步骤都有意义
也许有父母会说:我每天都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的确,孩子越小,每位父母就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帮助孩子,无论是准备奶粉、增添辅食、换尿布、配备玩具、成千次的摇晃他、拥抱以及费尽心思的随时判断他的健康情况,以及其他更多的事情,来保证孩子能够得到满足。父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保证和孩子在一起。然而,仅仅和孩子在一起是远远不够的。父母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投入更多的智慧来发展孩子,满足孩子探索和进步的天性,鼓励和帮助孩子达成愿望,这就需要理解孩子。在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里,父母对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要有详细的了解,还要有更多的积极回应的活动,使孩子的语言吸收环境更丰富,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语言发展。这样的努力也会帮助孩子的情绪更趋向稳定,以及亲子关系更趋于和谐。
语言发展从出生之时就开始了,实际上,有些人认为,从出生之前就开始了:当母亲欣喜地发现孩子在胎中,因为兴奋、饥饿或只是伸展一下而带来的“运动”,都是在和妈妈做情绪信号的传递;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第一次咂舌、第一声咕噜声、第一声“爸爸”“妈妈”以及第一句完整的话,都是孩子自主参与语言发展过程的证据。语言是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人的一种标志,也是我们最杰出的智力成就之一。当孩子的语言越来越趋向于完善的时候,意味着您的孩子越来越独立了。比如以下的例子:
奶奶把贝贝抱在腿上帮她穿鞋子,鞋子是贝贝妈妈新买的,很漂亮,上面有只小花猫的图案。
贝贝很得意自己的鞋子,眼睛一直在看小花猫。
阿姨走过来说:贝贝的鞋子好漂亮
贝贝很高兴,用手指着鞋上的图案,还踢踢脚
奶奶说:对,奶奶给穿鞋子
贝贝继续指着鞋子,看看阿姨,又看奶奶,小脚继续踢来踢去。
奶奶说:别动,穿鞋子,奶奶帮你穿鞋子
阿姨说:哦,是小花猫哦,真漂亮,贝贝的鞋子很漂亮
贝贝听了阿姨的话,觉得很满足,就不再指着小花猫了,安安静静地让奶奶穿鞋子了。
充分了解孩子的语言方式,是接受孩子的表达和做出良好的回应的前提。父母学习在育儿初期如何对孩子的表达做及时准确的回应,会帮助孩子更喜爱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也更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使自己的语言技巧和语言内容在不断的实践中日趋完善。
父母倾听和回应必不可少
对于孩子的语言,无论是年龄很小的婴儿的肢体语言或是咿呀学语,还是较大些的孩子的个性化表达,都需要父母积极地倾听和良好的回应。这无疑是父母需要学习的一项技能。
BB不想睡觉,想看到妈妈的笑脸,听妈妈说话,或者如果妈妈能够把他抱起来到处走走,那就更好了。他晃动了几下手脚,开始哭起来。
妈妈赶了过来,重新盖了盖被子,BB以为妈妈会留下来,当他发现妈妈又走了的时候,就又开始哭了。
妈妈把水瓶拿来,被孩子推开。妈妈把奶瓶喂到嘴边,孩子哭着把脸侧过去,声音更响了。
妈妈有些没主意了,也开始不耐烦。她把安抚奶嘴塞到孩子大哭的嘴里。
孩子把奶嘴吐了出去,哭得更响了,还挥起了两手。
妈妈终于失去了耐心,抱紧孩子,让他没办法再动来动去。她把奶嘴再次塞到孩子嘴里,并开始摇晃孩子,使他顾不上把奶嘴吐掉。她希望孩子能够尽快睡着。
BB做了几下挣扎,开始累了,随着摇晃他渐渐有些想睡,迷迷糊糊的时候,他心里还想:我本来想要再玩会儿的。
这位母亲做了个设定:认为她肯定地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她的帮助是周到和及时的。但是她没有留意到孩子给她的“语言信号”,包括肢体和眼神,没有考虑到孩子在对她“说”什么。如同大多数的父母一样,这位母亲没有坚持足够长的时间来倾听孩子的“讲述”就匆匆打断了。沟通没能坚持,孩子的表达被误解了。如果母亲不能建立起与孩子沟通、学习观察孩子的表达这样的意识,孩子经常得不到理解和认可,那么有很大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在孩子两、三岁的叛逆期的时候,就会出现亲子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和孩子难以自控的情绪问题。
也有很多父母在想,孩子还小,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和他说话会显得非常幼稚、无聊。等孩子大了会说话了,和孩子相互之间就明白彼此的意思了,沟通起来一定不会有什么问题。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很多父母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没有投入更多的关注,也没有更多的情绪和发展心理方面的学习和观察、积累,当孩子可以讲较为完整的词语时,父母们却发现自己已经很难了解孩子产生想法的真实原因,而同时孩子也没有了对父母的回应和配合。孩子已经到达山顶的时候,父母却还在山脚下,再也找不到可以追寻孩子的路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