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比“人民的名义”还火遍中华大地的是“以孩子的名义”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4-20 18:02:48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教育出一个好孩子真得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我在培养我女儿十几年的过程中,表面上看别人说我不用心,事实上我花费了很多的心思,我在教育我女儿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命令或者强制她做什么,你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你的一言一行要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育,这才叫教育。人们看我的孩子16岁就考大学了,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说这只是我培养一个好孩子的一方面,其实一个好孩子会有很多方面的表现,我当时不一定希望她上名校,不是说上名校就是好孩子,但上名校说明她某一方面是非常出色的,培养一个好孩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尹建莉

当下,一部反腐正能量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成了坊间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有趣的是,如果从家庭教育角度看来看这部剧,那么以达康书记为代表唯创造“GDP”者,就像是家庭关系中角色的长期缺位者,是一个反教育典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戏说当代惯以“孩子的名义”的三种反教育典型:

一、教育环境缺位型:“唯GDP财富是从”

剧情:父母为创造高“GDP”财富,披星戴月,在孩子面前却成了“狗不理”,顿觉委屈大了,军功章为何没有我的一半?!

点评:孩子不需要缺位的“英雄父母”,家庭教育不应以“GDP”论价值。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引用当代作家池莉的一段话:“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太多家长只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可能很多家长都不会同意这句话,甚至觉得有点冤屈。话虽尖锐,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当代许多家长的心态。

很多家庭教育中一个常态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确实,可能我们许多家长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自己整天忙于工作、忙于事业不都是为了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吗?

我们含辛茹苦为孩子创造物质条件,怎么可能自私、盲目、愚蠢呢?答案就在于我们怎样来理解这个“好”的成长环境。在很多家长看来,所谓“好的成长环境”就是能够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因此,很多家长不惜大把花钱让孩子读名校、穿名牌、玩高调,习惯于用表象的物质基础来衡量孩子“成长环境”的好与坏,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其实,家庭教育环境的关键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建立恒定的情感关系链接。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指明: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的一生负责。

那么,我们可以给孩子留下的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行的财富是什么呢?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第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智力还能塑造他们的心理品质,一本充满了真善美情怀的好书,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长久影响。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予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自觉的人。第三件宝物是“良好的表率”。不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陶行知先生亦一语道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二、教育方式焦虑型:“惟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剧情:就在去年11月,人民日报曾报道“学而思”热:别用短跑心态面对孩子一生成长,直指学生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家长焦虑感十足。文章同时报道以培优升学为根本的此类教辅机构的疯狂扩张之路,调查指出诸多家长缺乏对培优机构趋之若鹜背后的思考。

点评:挤破头让孩子参加培优抢跑辅导班,与其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不如说是为了安抚父母的焦虑。有多少父母真正问过孩子是否愿意呢?“被焦虑”是当下许多家长为孩子成长下赌注的真实心态,升学与竞争带给孩子们的负重和高压似乎愈演愈烈,尊重孩子个体差异的发展需要无从谈起……

“惟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过早透支孩子体力、智慧和健康等成长为代价,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急功近利的反教育误导。风物长宜放眼量,升学并不等于成才,用短跑的心态面对孩子一生的成长,不妥,也不该。

如果只为某个具体而狭窄的目标学习,我们的孩子真的会发展出好的创造力吗?如果得到的是学习成绩,失掉的是对学习的兴趣,岂非得不偿失。学习不是一时,而是一生,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是对学习保持兴趣的人,把兴趣发挥极致的人。

狭隘的教育,只让孩子获得知识的碎片和考试的技巧。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磨掉了孩子的勇气,挫伤了孩子特立独行的个性,损害了孩子对知识的爱,抑制了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结果是,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成了为生存换气的人,在成长的时空里越来越焦虑。

再读读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我们就会明白,脱离了自然成长规律的学习,让孩子失去快乐童年,成为仲永式的庸碌之辈,岂不悲乎?

三、教育目标偏颇型:“唯成功成才是追求”

剧情:在教育辅导交流中,一位妈妈和我聊:孩子成绩不好,是老师眼中的差生,考不上好学校怎么办?我反问她:孩子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答:考上好高中、好大学,将来谋个好工作,有个好的前程……这是代表当下许多父母望子成龙的局限性思维。问题是:姑且不论是否成才,孩子能够健康成人才是首要的。

点评:生命的使命是成长,成长的目标是成为自己。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追求片面、单一的成功。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因为强求单一的成功,给生命的成长造成了多方面的限制。在单一环境里长大的孩子,缺乏生活的滋养,难以成就自己。一个追求片面成功的人,不管拥有多大的成就,都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与价值。

很多家长为了“成功、成才”的偏颇教育目标,让孩子为“崇高”而失去“求真”的本能。万事万物,真实才有力量。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真实和善良的人,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箴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信然!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