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心理学意义而言,没有个性,唯有关系。个性只是在长期固定模式关系中稳定的表现而已。在不同的关系中,人们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
“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学校完全两个样”,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感叹。
“我一直觉得孩子离开我不行,后来发现我不在家的时候,他表现比我在家好多了”。妈妈从焦虑到吃惊。
“娃和我在一起很乖,但老人一带各种无理取闹”……
我们在生活中,常说道“有关系好办事”,其实养娃也一样,只要建立了健康的亲子关系,那些所谓的问题都容易解决。
依恋关系,创设了孩子人生故事的剧本
每个人都长在关系中,关系是我们性格形成的土壤,也是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土壤。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案例中,看到童年的依恋关系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一位女孩张容(化名)因为与男友李东(化名)分手寻求咨询。只是咨询的目的不是因为分手之痛,而是因为李东找了个新女友。这仍然不是痛点,痛点是李东对待新女友特别照顾,宠爱有加,根本不像当年对待自己。因为以前谈恋爱时,却是张容对李东照顾有加,关心倍至。张容的痛点是,怀疑当年李东是否根本没有喜欢过自己。这个想法折磨着她,让她特别痛苦。
我们来一起走进张容的成长故事,可能就理解了她的前男友李东的行为了。
在张容的记忆中,妈妈比较强势控制,她从小就很会讨好顺从妈妈。妈妈不喜欢她哭,她就会强忍着眼泪用笑脸面对妈妈,妈妈夸她是个坚强的孩子。张容几乎从不在别人面前流泪,即使在前男友李东提出分手时也是。她很努力地做得好,努力学习,小学时就会做饭,帮妈妈做很多事情。“很奇怪,有时不想干活、学习,也很想出去玩,也想和别的孩子那样,享受妈妈的宠爱,但是从来没想过和妈妈说要去玩,也很少依偎在妈妈怀里的记忆,会很敏锐地知道妈妈希望自己做什么”,张容回忆道。“最希望看到的是妈妈的笑脸,我一直忘我地努力做个好女儿”,张容眼睛里闪着泪,又硬生生地给咽下了。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土壤里,张容形成稳定的个性特点,会照顾人,隐忍,坚强,独立等。同时,也有紧张、过分谨慎、不真实等特点。然而,从张容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她也想玩,也渴望被人照顾,有时也想做个任性的小女孩。但是,她自动地放弃了这些内心鲜活的需要,从小就是个小大人。
一个婴幼儿要活下来,就会调整自己的模式,去适应妈妈的沟通模式,这是人类得以存在下来的生物心理系统。幼小的张容要依附妈妈才能确保活下来,因此她找到一种与妈妈相处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下来形成稳定的个性特征。这其中包括她对世界、他人的看法,她对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看法。她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她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等方方面面,均是为了适应关系而创造和保留下来的。因此,关系才是根本,联结和依恋的需要是孩子在生命力的驱动下,要活下来的第一要务和最高准则。
依恋关系,塑造着孩子的自我、情绪与人际关系
我们在早年的依恋关系里,不断修剪、塑造着自我的行为、情绪、自我价值感等。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早年的依恋关系,往往不断寻求的还是那熟悉关系的味道,在那样的关系里,可能会痛苦,但却感觉可控、安全。直到我们觉察,接纳,选择改变,开始冒险尝试创造不一样的关系体验,我们才可能重新改写早年关系发展的命运,开启自我的救赎和成长之路。
张容在与男友李东的关系里,不自觉地就在创造着早年与母亲的关系氛围,在这样的关系里,她有一种控制感,通过照顾和关心,感受着自己是被喜欢被爱的。“我只有在付出时才能感受到幸福”,张容苦笑道,“如果我不付出,我们俩之间还有什么可以维系呢?”“其实,回忆起来,李东也有照顾自己的时候,但我觉得特别不习惯,不自然,他会有些失落和沮丧,我很难接受别人的帮助和照顾,哪怕是恋爱中”,张容回望自己在恋爱关系中的一些细节,反思着两人的关系。“而李东的新女友是一个和我很不一样的人,很可爱,坦然地享受着李东的爱,而我却无法放松地享受,我想我在关系里太患得患失了,我不相信自己会被一个人爱着,所以很努力”,张容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正视接触伤痛是疗愈的开始,张容开始能够面对自己的这段失败的恋爱关系,也开启了自我救赎之路。亲密关系中的相爱相杀之痛往往是自我成长的机会,然而,因为对方是成人,我们容易把责任归为对方,幻想找到一个不同的人而获得幸福。当然,这是可能的。大多时候,可能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爱自己,疗愈自己。然而,逃避痛苦是我们的本能,自我成长之路往往并不那么容易开启。
依恋关系,是孩子成长问题的来源,更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直到我们做了父母,与孩子不自觉地创造了类似当年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只不过,我们的角色换成了父母而已。“我们最不喜欢父母身上的部分,有时会发现我们正在同样地对待孩子”,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悄悄地完成了心理和关系的代际传递。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可能会发现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在养育中崩溃抓狂,倒逼着我们重新去看自己,因为这是我的孩子,不能说换个就可以解除痛苦了。因此,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通过呈现自身的问题,是促使我们走上自我成长之路的开始。
我们改变了,关系就变了,成长在亲子关系土壤中的孩子也就变了。
幸好,关系是可以改变的。
揭开很多孩子问题表现的面纱,起主要作用的往往是关系。如果只是针对问题去改变,急切地寻求技巧应对,而起关键作用的关系土壤却依然强大地发挥影响,改变问题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
或许你认为自己想解决的是孩子的情绪管理问题、行为问题、学习问题等,然而问题的关键通常是关系,把准脉,找准方向,才可能有的放矢。
下面是几位妈妈的故事:
A母亲说:孩子做作业磨蹭,注意力不集中,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行。最后探索关系时发现,孩子说:“我就是要向坏孩子学习”,这是一种反抗的宣言。关系才是本质。
B母亲说:关注了很多公号,学习很多育儿技巧,也像书上说的那样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耐心讲了很多道理,孩子还是容易发脾气。探索亲子关系时发现,母亲自己的沟通模式比较理性,不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所以就无法真正地从心里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导致“只见方法不见孩子”。显然只从方法层面上探讨,很难有实质的帮助。
C母亲说:我给孩子设立了规矩,但是,总是无效。探索关系时我问这位妈妈:“你在说这些规则时,你自己相信孩子会执行吗?”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是的,我也不太相信”。亲子关系中妈妈焦虑无力,孩子很难信任母亲内心的力量,自然难以尊重规则。其实,孩子何尝不焦虑,等待着妈妈一声温柔有力的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