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孩子这5个成长信号,常被误认为问题行为,你误会了吗?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4-22 12:04:18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孩子成长的一些信号,常常会被误认为是“问题行为”。这些误会很可能会让父母错失正面引导孩子的机会。

1、搞破坏

很多孩子到一岁左右,会开始出现一些让父母匪夷所思的“破坏”行为。

比如把所有抽纸都从纸盒里抽出来,扔东西制造噪音,将所有盒子、柜子门都打开,想将手伸进插座……

当孩子身体运动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他们的认知能力会大幅提高。

这个“搞破坏”的时期,实际是孩子人生阶段的“实验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周围的事物。

这个阶段的每个动作,对他们来说都具有意义。

他们什么都想要亲自摸一摸,打开来看,摔打一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身体去了解这件物品。

但这些行为常会被父母误会是“没规矩”,因为有点像在搞破坏。

其实这个阶段不必要着急管教孩子。

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让孩子去“实验”,让他们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妈妈快看!”

当孩子会说话以后,他们看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急切想让妈妈、爸爸去看。

这种让父母配合自己指示的行为,是孩子想要了解更多事物的信号,这是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可能已经表现出了这种能力。

他们可能会“咿咿吖吖”指着一件东西,努力引起父母的注意。

在这个时候,孩子发展出了“兴趣”和“好奇心”,想要了解更多。

这时父母可以顺着孩子的“指示”,告诉他多一点相关信息。

比如,如果孩子指着一朵花发出“啊啊”的声音,父母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这是花”,让他知道正确的名称。

甚至可以抱着孩子走到花前面,让他摸一摸,闻一闻,告诉他颜色和气味。

有时孩子会很急迫,不用手指,而是拉扯父母衣服来引起注意。

这时父母不要焦急,看看孩子是想表达什么,可以将孩子带到他想了解的物品前。

父母很忙也尽量不要忽视孩子这种渴求“了解更多”的行为。

3、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两岁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他们会感觉自己不再那么需要成年人照顾。

此时孩子玩耍时,会旁若无人沉浸在自己世界中,不想和别人说话,也不想被打扰。

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时期。

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玩耍,思考,当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呼喊父母。

刚开始孩子可能独自玩耍几分钟,渐渐延长到十来分钟,二十分钟……

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会一点点变长。

4、窘困以及内疚

大概到孩子3岁的时候,与自我评价相关的情绪会发展出来,比如羞愧,尴尬,内疚,骄傲等等。

但这个阶段孩子不可能“客观”评价自己,他们依赖外部评价来判断自己“是好是坏”。

一旦发现自己做错的地方被别人发现了,他们很容易感到羞愧。

而尝尝被过度表扬的孩子,会骄傲自大。

所以3岁以后,父母要善于觉察孩子羞愧、尴尬、自满等情绪,对孩子的评价要尽量客观,帮助他们更加“准确”的评价自我。

做得好的地方,父母完全可以给予赞扬,让孩子感到自豪,会更有信心。

对于孩子不会做的地方,给予指导,并且及时反馈。

错误的行为,应该制止,甚至可以用“隔离计时”这种方法以示惩戒。

5、任性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想要做越来越多的事情,而且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

但他们现有的能力,可能跟不上他们“想做的事”。

现实和能力上的差距会让孩子特别受挫,烦躁、焦虑,甚至愤怒的情绪就会出现。

大概在4岁左右,有些父母会发现孩子变得很“任性”。

他们会不断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让周围的人都不快乐。

或者钻牛角尖一般,一直用自己知道的有限办法解决问题,不知变通。

其实父母看来的“任性”,是孩子的一种“毅力”。

说明他们已经能觉察到自己生活中“不如意”的方面,并且特别想要自己去解决。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解决问题”能力有限。

此时如果父母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很容易会批评孩子。

上一点已经说到,孩子常常依赖外部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

只有批评没有建议,会让孩子自我评价越来越低,渐渐丧失想要自己解决问题的渴望。

当发现孩子处在“困境”中,烦躁不安,钻牛角尖的时候,父母要克制住想要批评孩子的心情,给孩子解决困难的建议。

建议最好是有几种选择,这些选择既是告诉了孩子好几种解决办法,又能引导孩子去思考哪些办法最适合自己。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