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双手扶地支撑身体,她的身下护着一个毫发无损的婴儿,婴儿的襁褓里有一个手机,手机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一位父亲,面对无法抗拒的洪灾,在精疲力竭之时,用身上的衣裤在树上结成了一个非常安全的网,将女儿的浴盆网得结结实实,使女儿得以安然无恙。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母之爱呀!因此,我们用无私来形容父母之爱是毫不为过的。因为在孩子遇到危难时,父母都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这种爱,即使在动物界亦是如此。这一点,屠格涅夫在《麻雀》中已经做了很好的诠释。
虽然父母之爱是无私的,但是爱却不能是无原则的。为了孩子活下去,为了他们健康成长,为了他们长大成才,父母都会无条件地付出,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然而,许多父母没有把爱与溺爱分清楚,使爱的性质出现了问题。那就不是爱,而是溺爱了。那么爱与溺爱到底有多少距离呢?
有条件的爱
当孩子调皮时,妈妈说:“妈妈带你很辛苦,你一定要听话,不然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其实这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爱的前提是你要听话,妈妈才会爱你。目的是让孩子明白,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不能做出格的事,不能让妈妈生气,如果自己做错了事,妈妈就不爱我了。
有条件的爱往往会把对人和对事混为一谈。妈妈是爱孩子的,但是妈妈不喜欢孩子的某种行为。如果父母总是以爱作为条件,会使孩子在做了错事后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妈妈从此就不爱自己了。因此,有条件的爱会因为孩子的某种行为否定孩子的全部,这是不对的。
极端的爱
许多父母喜欢用爱来绑架孩子。当孩子不听话时,有些父母会说:“你想气死我呀!”“我们的脸都让你丢光了!”我们知道,再顽劣的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当父母用爱来绑架孩子时,孩子的内心会产生愧疚感。这种爱用另外一种解释也可以说成是用爱对孩子进行威胁。孩子当然受不了这种威胁,只能屈从于父母的意见。
妥协的爱当孩子在吃午餐的时间因为吃不到零食而哭闹时,有些父母一开始很强硬:“不许哭,再哭妈妈就打你了!”然而在实际执行上却是软弱的。当孩子继续哭时,妈妈可能会说:“好了,不要再哭了,妈妈给你拿零食。这次吃完下次再不能吃了。”这样的妥协只能解决哭闹的问题,却没有解决该不该吃零食的问题。这种妥协只会滋生孩子以哭闹来威胁父母的习惯,孩子以后听到父母的威胁根本不会在意。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溺爱。
以取悦孩子为目的的爱
这种爱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是无条件的。有些家长把以孩子快乐作为养育的终极目标,这很容易滋生“溺爱”的温床。父母为了维系与子女的情感,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幸福和快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这种爱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滋生孩子的任性和不讲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这个世界都是孩子的。孩子就会渐渐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心理。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后怎么可能不吃苦头?
温柔的爱同样是吃零食,当妈妈不想让孩子吃零食而孩子哭闹时,妈妈可以一边让孩子哭一会,一边说:“妈妈知道你吃不到零食很难过,但是我们定好的规则是吃饭时间不能吃零食。因此,你想哭就哭一会吧,哭完了我们再吃饭。”妈妈既没有对孩子发火,又坚持了原则。相信孩子经过这样的经历,下次就会明白,妈妈虽然爱我,但是也不会允许我不守规则,那下次只好按照规则的要求去做喽。
爱的行为特征
爱本身是无条件的。但是对孩子的行为是有条件、有约束、有规则的。任何时候,父母都不应该用爱作为交换条件,而是要带着爱去教育和培养孩子。所以,爱的态度应该是无条件的,爱的方法却要有策略。因此,无条件的溺爱不可取,有条件的不分人和事的爱也不可取,至于用爱来绑架孩子,或者对孩子始终无法坚持原则也都是不可取的。其实爱孩子很简单,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用爱来呵护孩子,一切就都OK了。所以,爱与坚持原则一定要分清,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不能把无条件的爱变成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