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带着孩子出去游玩,想让他领略一下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一个大约4岁的男孩,神采奕奕地向旁边一位爸爸走去,显示他的“战绩”:“叔叔,你看看 ,我捉了一个大虫虫。”
还没等我看清楚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孩子妈妈隔着两三米健步冲了上来,并以喊叫的嗓门叫道:“熊孩子,放下他,那东西咬人,不要碰!”
“妈妈,这是什么虫虫啊,它不咬人,还看着我呢。”孩子天真地看着妈妈说道。
“以后别那么多好奇心,我告诉你了他咬人,咬到你你不许哭!”孩子似乎对妈妈的反应感觉很害怕,立马把手中的东西扔掉,脸上挂着委屈的表情,悻悻地离开了。
这个孩子好可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其实刀爸觉得,在激发孩子创造力这一方面,爸爸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高大的、勇敢的,孩子会觉得爸爸就像超人一样在保护自己。因此对于孩子的奇思妙想,如果有爸爸的支持和帮助,那么孩子的创造力一定能够大大提升。当然,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我们的肯定对孩子来说都是一大动力。
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较长时间专注于观察周围的美好事物,即使在我们成人眼中看来是很平常的事物,孩子们也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这其实正是孩子在对世界做初步的探究。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想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对于孩子求知欲的培养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儿童时期,好奇心往往能够促使孩子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产生求知的欲望,这是孩子探求这个五彩世界的最为原始“动力”,从而在这种“动力”驱动下,去探究、去发现、去思考,使他们最终成才。
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与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对于他们的成长,良好的习惯、倾向、态度、爱好的形成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
谁是孩子好奇心的“守护神”呢?——父母。
孩子呱呱落地,与父母血脉相连,父母是他们接触最多,与他们最为亲近的人,自然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他们的问题最多的提给父母,在他们眼里父母拥有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超能力”。所以,他们从刚刚学会说话开始,就不停地向父母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孩子最初的好奇心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开出智慧的果实或着被扼杀于萌芽之中,结果如何,取决于父母是否“维护孩子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好奇心”。
所以,我们父母应尽量满足其好奇心,而不是“扼杀”掉,试着想想,如果你的孩子对什么都无动于衷,将多么可怕! 现实中,很多时候孩子的好奇心都被大人们忽略或者无意间直接“扼杀”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孩子好奇心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01
“消除”现有资源中的不安全因素
对孩子来说,他们认知能力有限,日常起居生活环境中蕴含着大量可供探索的资源,一片树叶、一洼水池、一个小物件都可能成为产生孩子好奇心的学习“场所”,这些资源对于孩子的探索欲足已。
我们要做的就是“打起精神来”,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所有影响宝宝探索的“不安全因素”消灭干净。然后就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吧。
02
因势利导,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
好奇心驱使下的孩子往往有较强的“动手欲望”与“动手能力”。有个朋友的孩子经常把电视遥控器当做其心爱的“玩具”,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将电视节目“无限循环”;在妈妈洗完头发时主动将吹风机送给妈妈吹头发;当爸爸回家做饭时自告奋勇帮爸爸“搬弄食材”。
这个时候,我的朋友会因势利导,在充分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刻意教给孩子各种工具的正常使用方式方法。孩子满足了好奇心,也锻炼了生活能力,使他在未来的探索活动中积累了基本的经验,也更有自信。
03
善于运用“宝宝思维”来回答“宝宝问题”
由于年幼宝宝的认知能力有限,往往“脑洞大开”,一些很奇怪、超出成人逻辑的问题常常让我们做父母的啼笑皆非,比如:有些孩子会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小鸟一样飞到天上去跟白云婆婆一起玩耍?为什么我不能下水而鱼儿天天在水里玩耍?
这个时候,我们肯定不能以成人思维长篇大论解答这些问题,这样会直接束缚孩子的想象力。我们可以回答:能啊,等你长大了好好学习,当一名宇航员,就可以去跟白云婆婆去玩耍了......这样的回答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一颗探知未来世界的种子,说不定孩子以后能够创造出更神奇的东西呢。
04
努力拓展孩子的生活体验
除了给予孩子日常生活上的关心外,让孩子“走出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是使孩子保持好奇心与探索欲的一个利器。一个朋友家离海洋世界路程不远,他曾带领孩子到海洋世界去游玩,让他感受到“海洋”生物的神奇。
孩子置身于“海洋”之中。望着眼前的景象,他瞪着大眼睛,问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兴趣盎然,没一丝疲倦。他们到海边去,玩沙子、捡贝壳、捡海菜;在沙滩上舒服地躺着、坐着、蹲着,探究着海底的奥秘,尽情放飞对世界的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是探索未来的原动力,它是一粒小小的种子,只有作为父母的我们“浇水、施肥、日常维护”,才能让孩子的好奇心生根、发芽、成长、成才,最终推动每个孩子朝着“爱因斯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