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母亲的致命伤》——许多母亲总是抑制不住地高看、高估自家的孩子。“平常”的,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家的孩子,无异于一个伟大的神迹。
跟很多妈妈们聊天,你会惊叹于她记忆力的超凡——我家孩子九个月就会叫妈妈了!我家孩子一岁就会背唐诗了!我家孩子一岁半就上台表演了!……
你可能会说,不对呀!我分明看到有的母亲在跟自家孩子讲:你看人家某某,比你考得好多了!
那么,来,我们剖析一下这种攀比。在母亲的心里,自家的孩子理应是考得最好的,因为TA与众不用,因为TA卓尔不群,因为TA注定高飞;但不幸的是,这次考试却被那原本不该考好的孩子抢了风头!
所以,她有责任为孩子点破这种反常事实,告诫TA必须警醒,必须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耀。说到底,母亲的愤恚抓狂,还是源于对自家孩子的高看与高估。
对儿女的“盲目仰视”,使母亲的分析判断力低得可怜;为了捍卫自己的虚荣心,母亲,残忍地剥夺了孩子做“平常人”的权利。
作为一个自诩“与理性同行”的母亲,我努力不让自己感染上“儿女崇拜”的毒素。我反反复复告诫自己:“儿女崇拜”,说到底是“自我崇拜”。但是,彻底作别“儿女崇拜”也确乎不易,有时我甚至觉得,这无异于是在和自己的“DNA”作战。
父母是怎样的人,
比父母做了什么更重要
要想培养一个“值得仰视”的孩子,父母就应该率先成为“值得孩子仰视”的人。
我曾到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网络小组潜水。对那些自称“白菜”的孩子发问:“喂,我,新手一枚,不明白大家为啥都自称‘白菜’,求告!”于是有人热情地告诉我:“这都不明白!跟着我唱: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上,没了娘呀……”
我越发糊涂了,问:“‘白菜’都是失去了妈咪的童鞋吗?”
对方答:“差不多吧,双亲活着,但跟死了没啥区别。”
我明白了,他们就是所谓的“精神孤儿”呀!他们管父亲叫“我家男祸害”,管母亲叫“我家女祸害”,肆无忌惮地对生身父母辱骂、诅咒,甚至有人详细描述梦见两个祸害双双归西的情景……
我在这些文字之外发抖。我在想: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些孩子,每一个不也都与自己的母亲有着“生死之交”吗——母亲生产,九死一生;孩儿降世,命悬一线。不报恩也就罢了,居然十万个人抱成一团,跑到网上进行歇斯底里的“仇亲发泄”!
然而,静心想一想,那些被蔑视、被鄙视、被仇视的父母是不是也应该认真、彻底地反省一下自己呢?
《为何家会伤人》这是一本书的名字。在这个书名面前,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深思。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说:“父母是怎样的人,比父母做了什么更加重要。”
“值得仰视”的父母不一定腰缠万贯、日进斗金,不一定呼风唤雨、大权在握,但是,TA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使居陋巷、守柴门,也懂得不断跟自己的“贪、嗔、痴、慢、疑”作战,不任由自己活成一个自己都不喜欢的人。
命运女神或许不那么青睐TA,但是,TA懂得跟自己做朋友,懂得跟世界做朋友,TA活得自尊而有格调;TA舍得拿出时间陪孩子去放风筝、捉蜻蜓,舍得拿出心智陪孩子渡过青春的“多恼河”,舍得放下身段由衷地跟孩子说“让我们两代人共同成长”——这样的父母,孩子怎会不尊重、不仰视?
称职的母爱有三大特点
这12个字也是家庭教育的本质
作为一名以教育为职业的母亲,我不能允许自己成为刁悍的“虎妈”,也不能允许自己成为孱懦的“鼠妈”。我要求自己提供给孩子的母爱要具备如下特点——劳而不矜,盈而不溢,娇而有度。
1、劳而不矜
我一直说,“我不要顾此失彼的幸福。”孩子我要带好,工作我也要干好,生活我还要打理好。
我21岁就做了妈妈。我儿子是1983年6月10日出生的。9月1日,学校开学了,校长登门做我的思想工作,让我提前上班“救课”,我一咬牙,把82天大的儿子送了托儿所。就这样,儿子成了全托儿所最小的孩子。
由于我爱人上班太远,根本顾不上孩子,所以,每天都是我骑一辆安装了简陋蓝色挎斗的永久牌自行车接送孩子,风雨无阻。马路边所有摆摊的人都认识了我和我的车子。母亲打来电话,问我带孩子是不是很苦。我说:“是很苦,但是每一份苦我都不愿意漏掉,我必须亲自去吃,才觉得生活的完整。”
想到有个孩子应了命运的邀约,来到这个世界,跟我共同吃苦,我就没有了任何偷懒的理由。我努力工作,认真读书,勤奋写作。一心巴望着这个孩子刚一具备评判的本领就能够说:“我有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妈妈!”
孩子生病了,我边守着他输液边给学生判作文,医生看了都直叹气;
我们借住在学校的一间宿舍里,孩子最初添加的辅食,就是学校食堂的饭菜;
隆冬时节,宿舍四面透风,我就披着被子备课……
忙乱的生活,却没能偷走我们心中的青葱诗意。孩子将近一岁的时候,槐花开放了,我爱人借了一辆自行车,我骑着那辆带蓝色挎斗的永久牌自行车,我们一起带孩子去陡河水库赏槐花。回到家,才万分惊惧地发现,孩子的额角被挎斗壁磨掉了一层皮!
带孩子、陪孩子、管教孩子、劝慰孩子、当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榜样、充任孩子的心理按摩师和人生规划师……我这个曾被人私底下误以为是“单身妈妈”的人,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累,但是,我也得到了应有的奖赏——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他至爱的亲人为了他、为了家、为了事业而拼命奔忙,这活生生的“励志片”每天都在他身边上演,他从中得到了温暖、汲取了力量,而这人生初始的温暖与力量,无疑成为了他日后不倦飞翔的强健双翼。
2、盈而不溢
儿子就读的小学,在城乡结合部,教室里没有暖气,担任班长的他,每天都要早早赶到班里去生土炉子。因为这个活又脏又累,他爸爸多次跟我商谈想找班主任替儿子辞了班长一职。但是,我和我儿子投了反对票。“炉子总得有人去生吧?”——儿子的理由很充分。就这样,儿子读了六年小学,生了六年土炉子。
儿子的初中是在我的学校读的。在他读初中期间,我从来没有帮他到教师窗口打饭,从来没有为他选班、选桌,从来没有给他争取过“三好生”的名额。不过,我每晚陪他学习、为他推荐读物、帮他解决班级难题。我是他“亲爱的妈妈同学”。
我特别舍得给自己的孩子“派活儿”。我家有一项家务活——刷碗,基本被儿子承包了。记得他读初三的时候,一天饭后他又抢着刷碗,被他可爱的慈父一把夺下,说:“你去学习吧!碗交给爸爸来刷。”可我却认真地说:“他刷碗的时候也可以默诵课文的。”
儿子初中毕业那年,我的学校组织教师们去登黄山,按规定可以带一名家属,我便带了儿子。那天,队伍在山脚下集合,我环顾四周,发现所有的爸爸妈妈都背了大包小包,而孩子手中空无一物;我们家却倒过来了——儿子身上背了个大双肩包,我的手中空无一物……
我相信,我儿子那双巧手能在实验室里被导师盛赞,这一定与他儿时生炉子、刷碗有着某种扯不断的关联。
我相信,我儿子凡事不会偷巧、不寻捷径,这一定与他幼时远离教师子女“红利”有着某种扯不断的关联。
我还相信,我儿子走遍天下都不愁交到知心朋友,这一定与他幼时就懂得分担有着某种扯不断的关联。
我很庆幸,我从来没有剥夺过孩子吃苦的权利、流汗的权利、流泪的权利,所以,他的“精神断乳期”不会滞后,他的骨骼里不会缺钙。
3、娇而有度
我爱人是个地道的“慈父”,而我则与他有着很好的角色互补,我是“严母”。儿子小时候也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而我,就是那个“不含敌意地坚决”对他说“不”的人。
儿子中考成绩优异,进入了一所很好的高中。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孩子并不快乐。他爸爸决心一探究竟。于是,趁孩子不在家,偷看了他的日记。日记还没读完,我爱人已是泪流满面了。我慌了,忙问他怎么了。他哽咽着说:“你自己看吧!”我便接过了日记。
只见那篇日记上写道:下了物理课,我离座追上老师,对他说:“老师,我有一个地方没听懂,麻烦您……”话还没说完,物理老师早不耐烦地摆手道:“课下时间属于我个人,一概不解答任何问题!”说罢扬长而去……
接下来儿子写道:“我应该明白,高中不再是义务教育,所以他没有义务用他个人的时间为我解答问题。我应该为自己上课没能听懂老师讲的内容而感到羞愧自责,而不应该拿着这个自己没听懂的问题去为老师增加无谓的负担……”
我爱人哭着说:“明明是老师不尽责,可孩子却要忏悔!并且,他的内心受到了这样的伤害!你不是跟他们校长很熟吗?你去找她,跟她如实反映反映情况,也让她了解一下她手下的这个物理老师究竟是个什么货色!”
我说:“好吧,我去找校长。”——其实,我只是虚应了他。
此后他每追问一次,我都会说“容我找个时间哈”。我不可能去找校长的。我明白,儿子在我的学校里读初中时,看到过老师们太多的笑脸,一旦环境改变,遭到冷遇,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然而,我更明白,人生中的这种冷遇与打击,今天不来,明天也会来,明天不来,后天定会来,来得早比来得晚强。
我笃信,人的胸怀是被种种不如意撑大的。学会消化痛苦,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儿子在英国读硕士、博士期间,先后去超市、中餐馆、图书馆打工。在超市打工时,他负责冷柜最底层冷冻品的分拣。由于长期跪着工作,他的两个膝盖都磨出了茧子。他偷偷给我看,并嘱咐我一定不要让他爸爸知道——我俩都明白,他爸爸一旦知道了,定有一场好哭等着呢。
古人云:“家肥国富小儿娇。”娇宠自家的孩子,是连母鸡都能做得到的事。但是,生活不会永久替你娇宠儿郎。风暴袭来,娇嫩的孩子会哭得最凶,而获得过“痛苦免疫”的孩子,只会将这当成一种难得的风景来从容观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