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究竟要不要打回去?这个问题一直是众说纷坛。
打回去,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不是主动求打的,凭什么要打我的孩子?被欺负了若不打回去,孩子会长期成为受气包,性格变得懦弱、自卑,告诉老师也可能会被小朋友们看不起,因此只有自己保护自己,用拳头回击,才让别人不敢欺负。
不打回去,忍让、主动远离施暴者
幼儿阶段是孩子人格训练、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其日常接触的行为会对其以后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部分家长认为,家长支持孩子打回去本质是宣扬暴力,在孩子心中植入暴力的种子,因此,孩子应该学会忍让、主动远离施暴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家长怕孩子在外面“吃亏”,担心孩子养成懦弱的性格,无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立足,所以很多家长相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句话,并以此教育孩子。
熊丙奇表示,如果教孩子一味忍让,确实会让孩子变得懦弱,但如果片面强调以暴制暴,孩子一旦形成习惯,会变成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这对其将来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不支持孩子打回去不等于一味忍让。礼让三分,也只能是三分。如果对方过了三分,上升为校园霸凌,就要诉诸学校与法律。私下解决不了,自有专门机构来教育施暴者。
打还是不打,两种思想都来源于父母
家长看待孩子之间的矛盾时,总是以家长个人认为孩子有没有吃亏作为衡量的标准。不论打还是不打,这两类家长的思想都是源于父母的思想,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家长其实很少真正考虑过,当你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时,你就会发现,其实你跟孩子没有在同一个世界里!
例如,有两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时是最要好的朋友,整天在一起玩,偶尔有点小矛盾,很快就和好如初。但是如果因为玩的太起劲,不小心打到A孩子的脸上,结果被B孩子的家长看到家长没有了解原因就下结论,造成本来一件很小的事情,却最后变得不可收拾。听很多家长说起,像这样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便介入孩子们之间的矛盾,错误的处理孩子们之间的问题的情况在幼儿园中常会出现。
孩子被欺负了,到底该怎么办
1TO家长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表达能力还不够强,很多时候家长并不知道在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下面的状况,得注意了!
1、身体上的表现:伤疤、淤青、做噩梦、突然开始频繁的尿床
2、情绪上的表现:胆小、紧张、爱哭、不高兴、莫名地发脾气
3、越来越讨厌去幼儿园
当你发现上述情况后,应该去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他没办法把事情说清楚,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帮助他:
1、你今天在幼儿园里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2、有没有什么高兴或者不高兴的事情发生?
3、你和谁一起玩了?
4、你愿意和其他人玩一些不一样的游戏吗?
5、你期待明天继续去幼儿园吗?
2TO孩子当冲突无法避免的时候,下面这些实用方法可以试试看:
打嘴仗可以这样说:
幼儿园老师教过一句很实用的话,无论别人说什么,小朋友只要回复一句:说别人就是说你自己,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但是,说这句话的时候气势要足,嗓门要大,如果能一口气说上好几遍,把人家直接说懵然后转身就走效果会更好。
肢体冲突时可以这样做:
1、问问题。这是一个心理学老师教儿子的绝招,他说:幼儿园小朋友智力有限,只要充满自信多次提问即可,比如“你凭什么欺负人?你除了打架还会作什么?你以为你最厉害吗?”等等,多提问题,对方只要一想回答你的问题,一思考就激活了理性脑,但问题多他又回答不过来,大脑死机,就忘记动手。
2、拔腿跑,找老师求助。基本上只要老师出马,没有调和不了的矛盾。
3、让家长在全班出现时树立威严。家长一旦在公开日树立起自己的威严,例如跆拳道黑带、警察,让其他孩子感觉到一定的压力,就不敢欺负自己的孩子了。
自己的孩子欺负人了,该怎样处理
1TO家长儿童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当孩子遭遇挫折时最易产生攻击行为,在强烈情绪的驱使下,手脚有时会比大脑先行动。
当攻击行为发生时,首先大人要迅速介入,阻止孩子的行为,并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其次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别人无理取闹?因为觉得爸爸妈妈爱别人比爱自己多?还是因为始终没人注意到自己的不舒服。搞清到底是什么原因触动了孩子的情绪。
接下来,针对这个原因和孩子讨论,除了用攻击的方式外,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最后,真诚地道歉,握手言和。
2TO孩子台湾亲子教育达人小鱼妈在她的文章中说到:有时很多矛盾的焦点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打人、推人、吵架”,其实是“嘲笑与好笑的差别、如何说话以及要说什么话、怎样处理自己糟糕的情绪”等这些更基础的问题上。
对很多小孩子来说,大部分的暴力行为可能都是因为不当的表达方式引起的,所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是解决暴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不管孩子是欺负他人还是被人欺负,学校的老师发现后应及时阻止,分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打架的,不要不分青红皂白随意打骂任何一个孩子。
同时,所有家长都应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动手打人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确实超出了普通打闹的范围,家长也应该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