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听说,有对父母逼迫女儿放弃婚姻、事业,只因离家太远以后不方便照顾,女儿不愿就挥泪断绝关系,痛呼“女儿白养了”,你又怎么想?
上面提到的“爱恨交织”的巨大冲突,正发生在深圳一个家庭。父母卖房送女留学,如今女儿学成毕业,想留在国外工作并嫁给老外男友,父亲坚决反对,并以“断绝父女关系”相要挟。
女儿还未让步,父亲已然崩溃。面对采访,说自己很后悔当初送她出去读书,是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为别人培养了一个女儿。更犯愁的是:这剩下的几十年,可怎么过?
对此,网友们旗帜鲜明的分成两派。
一派心疼父母,说女儿要父母卖房掏积蓄供她留学时,依仗的是东方父母无条件为女儿付出的标准,而如今轮到赡养义务,就大谈西方标准,实在双标。
他们可称作“养儿防老派”,讲求:吃了我的,你就得还。
一派理解女儿,说父母为了把子女捆绑在自己身边,连女儿的婚姻、事业都要操控,这点不能接受。况且女儿从未说“不赡养父母”,父母观念太保守。
他们可称作“子女独立派”,讲求:感恩有度,自由为大。
陌姐我不想和稀泥打哈哈,我情感上同情理解这对父母的感受,但理智上,我站“子女独立派”。
因为,这对父母,和他们背后许多父母一样,对孩子爱的伟大,也爱的窒息。
他们是一群“巨婴式父母”。
我妈妈有个同事王阿姨,因是二婚,又老来得子,自是万分宠爱。但我妈每次提起她,都感慨“好孩子也被她养废了”。
第一次她闹得整个公司议论纷纷,是因为她坚决不让儿子上公立初中,非选择去私立学校。而我们那个小县城,公立学校不但师资好,而且花销小很多。他们家境也平平,何苦做一个“面面俱输”的选择呢?
原来,王阿姨提前去学校考察过,公立学校并非条件差,两家也都要求住校,但是公立学校老师严肃,对她的“贴身照顾”诉求十分冷淡,而另一家私立学校的接待老师,就十分友好,一切好商量。
旁人都提醒她:孩子教育最大。她梗头回一句:整天不能见孩子,我还不如死了!更是毅然辞了工,方便随时照顾儿子。
后来她儿子升高中,王阿姨在家撒泼打滚,非不让去上,全封闭管理两星期才能见一次,辍学算了。谁劝都不听,最后还是老领导出面训斥她一顿,才泪汪汪妥协。
到了儿子升大学,就考上临县的技术学校,王阿姨倒乐得很。也有人打趣她,以后儿子娶媳妇了,咋办啊?她直接说:娶媳妇也得跟我一起过。
我也亲自见识过王阿姨的“紧贴不放”。有一次去老妈单位,刚好跟她儿子碰上同行了一会。这时王阿姨在大门口喊他回家,他儿子赶快应了。王阿姨继续喊,他继续应,再喊再应,直到两人面对面。
我笑着问王阿姨的儿子,你妈妈叫你,你应一次不行啊?俩人跟回音壁似的。王阿姨的丈夫接了句,他要是少应了一句,他妈妈今晚非闹个天翻地覆,儿子不听她话了呀。
即使现在回忆起,我都觉得这爱太紧绷、太束缚。王阿姨的儿子小时候十分聪颖,越长大越普通、甚至落后。
如今王阿姨的儿子找不到“钱多事少离家近”工作,被王阿姨小皇帝般继续奉在家里。一家三口,全靠王叔叔一个人工资撑着。
王叔叔年近60,不止一次对我妈感慨过:“我活着,他们娘俩还能享点福,我要是死了,他们可怎么办呢?”
不合时宜的大爱,就是大害。
王阿姨,就是典型的“巨婴式”父母。外表是大人,内心是婴儿。离了自己的孩子,完全活不下去。
她的事例,也清楚的说明了“巨婴式父母”首要特征:父母对孩子生活的深度捆绑。
这跟父母子女间基于血缘的亲昵不同。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巨婴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像是主人与宠物的关系。小时候孩子扮演宠物的角色,年老后父母扮演宠物的角色。
没有不敬,只是遗憾。当一个人抛弃了自由意志、独立人格,总归是倒退,而且将未来托付在他人身上,即便是自己的子女,也充满不确定性。
“巨婴式父母”特征之二:强迫子女必须回报养育之恩。
回报养育之恩,人之常情。但动不动就“养育之恩”大过天,胁迫子女为自己的各种破事买单,就低级了。
娱乐圈里不少“极品父母”,比如梅艳芳妈妈、蔡少芬妈妈,好花滥赌,逼着女儿为自己还债;《欢乐颂》里的樊胜美,被爸妈榨干,贴补他们宝贝儿子、孙子的生活;甚至现实生活里,不少爸妈刚过50岁,就不再工作,只等着子女掏生活费赡养。
这些行径,真是玷污了父母之爱的无私属性了。
“巨婴式父母”特征之三: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
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单身老父亲,含辛茹苦养出三个特别有出息的儿子,旁人艳羡他,因为三个儿子大把给钱,他自己却很悲伤,因为三个儿子都没空回家看看他。最终,他忧思过甚去世了,死前还后悔当初不该让儿子们上大学。
这个父亲的境遇很催泪,儿子们的表现也相当混蛋。可若是这个父亲有丰富的老年生活,唱唱曲会会友,也不会酿成如此悲剧了。
最后,需要强调一下:“巨婴式父母”的这三个特征,并不是完全重合的。有些父母可能只中了一条,有些会中二条,全中三条的难度比较大。
很抱歉,这些父母统统都是“巨婴式父母”。
那么非“巨婴式父母”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中学时,有篇课文叫《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巨婴母亲”幡然醒悟的故事。
当时,秦要攻赵,赵国弱小求齐国相助,齐国回复只有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兵。太后极其宠爱这个儿子,一波波大臣劝谏,也决计不肯。
轮到触龙来当说客时,赵太后浑身布满抵抗因子,打算触龙一开口提人质的事,就把他直接丢出去。触龙避开锋芒,先嘘寒问暖几句,接着厚脸皮替自己的小儿子谋职位。同是对孩子的殷殷关怀,赵太后卸下心防。
触龙随之转移话题,提到太后对女儿燕后的疼爱,超过长安君。太后反对,说自己更疼爱长安君。
触龙指出,当初太后送女儿远嫁燕国时,眼泪直淌,但日后却总是祈祷燕后在那里好好地生儿育女,日后继承王位,千万别被遣返回国。这是在为燕后的长远利益打算,这才是真正的疼爱孩子。
触龙继续追问,长安君位高权重,却身无功勋,要是有一天太后去世了,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足呢?太后替长安君的打算远远比不上燕后,怎能说更爱长安君呢?
太后最后完全被说动,将长安君的事全盘托付给触龙。长安君“质于齐”后,齐国出兵。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就算贵为太后,为了儿子的前途,也会忍泪送他去做人质!
陌姐是独生女,但不论报考大学,还是选择工作地,我爸都全力支持。他会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我闺女不比男儿差。”
父母之爱,不仅仅是一针一线一汤一饭,更需要大胸怀大格局。像只老母鸡把孩子护在翅膀下,他除了啄啄脚下的食,哪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毕淑敏在《孩子有不出生的权力》中写道:“我的父母,请记住我的忠告:我的出生不是我的选择,而是你们的选择。”
父母子女是一场缘分,可这缘分并非“两情相悦”,是父母单方面做出决定,没有跟孩子商量打招呼,就把他或她,生到这个世上。
初生的婴孩,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必得依赖父母的抚养,直至成年。这过程很辛苦,不可否认,可哪个父母又能完全说,养孩子,不快乐呢?
疼爱女儿、膝下承欢,本身就已经得到最大的精神满足。
在第一期《朗读者》上,柳传志读了一篇自己在儿子柳林婚礼上的致辞。第一句就十分打动人:
“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父亲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
不但不提自己的养育之恩,反而感恩“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父亲”。遇见即幸运,这是何等高的境界!
不求回报的柳传志,子女们都很优秀。比如我们比较熟知的柳青,曾经是高盛最年轻的董事,2014年选择回国,加入刚起步两年的创业公司滴滴。
如今我们知道她这个选择做对了,可当时柳青面对巨大压力,在做出离开高盛的决定后,跑去西藏高山上大哭一场。
新东方的俞敏洪校长听说后,也问她“你放弃了这么好待遇的高盛,跑去跟的哥打交道,什么情况?”
但她的父亲柳传志非常支持。因为柳传志了解女儿的个性,知道她想做事,那就唯有支持。
柳传志的教子之道,算是彻底贯彻了他父亲送给他的话: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柳传志对孩子“无为而治”,而痞子王朔“溺爱”女儿更胜一筹,他接受采访时说过:
“我什么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什么成功,不就挣点钱,被SB们知道吗?!”
这才是最高境界的父母之道,谈什么感恩?快乐就好。
朋友圈里流传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名退休的妈妈,为了照顾儿子儿媳,每天从早忙到晚,堪称“二十四孝婆婆”。
有天儿子家换了锁,没给她钥匙,她偷听到儿媳抱怨没有隐私、丈夫被婆婆惯得就像没断奶的小孩,甚至气呼呼说:“她为啥不能像别的大妈一样,去跳跳广场舞?”
退休妈妈十分心塞,自认一颗心掏给他们,没想到落下一堆差评。她赌气不管儿子儿媳,和老伴出门旅行。
旅行途中,她发现老伴会玩微信,会发朋友圈,会用软件修照片,而自己与他的差距,竟然那么大。于是,她开始学习那些新事物,并爱上了旅行,晚年生活立马丰富多彩起来。
原先颇多埋怨的儿媳,也为她骄傲,称婆婆是“晚年生活的楷模”。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真正的母爱父爱,应该是一场得体的退出,而不是一辈子强行的捆绑。
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开启了新的人生历程。此时的父母,也该放下重担,为自己接下来的几十年晚年光景考虑。
找到做饭洗衣照顾小孩之外的兴趣,寻到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之外的朋友,在乎自己的幸福快乐,重建自己的个人生活。
孩子是独立的人,父母更是独立的人。
重要的是,在这个重建的过程中,父母所展现出的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反而能给予孩子正面的影响和激励。
80后、90后是非常特殊的一代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小时候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独享了无限的宠溺与疼爱。
现在父母慢慢开始步入老年了,他们希望自己唯一的儿女留在自己身边,老有所依,老病交加的时候也有照应,这是人之常情,本可理解。
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把绑架子女生活的理由,因为爱是无条件的,而孝顺是有条件的,不能说我爱你,你就必须无条件照我的意愿去生活。
养儿防老的观念来自过去的农业时代,那时没有社保和退休金,家里的土地只能靠子女耕作,晚年的生活也必须依赖于子女照料,尤其是男权社会里,女儿迟早出嫁,儿子更能依靠,这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来源。
现在呢,大清早就亡了,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也越来越健全,子女法律上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相信很多父母并非养不起自己,只是出于情感依赖想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而年轻人心大,想去闯世界(不闯不行啊,有四个老人要养负担不小),就难免发生矛盾。
陌姐不想否定父母的需求,老实说,做中国父母的子女是极其幸福的,小时候暂且不说,长大了子女啃老的也不在少数,做子女的理应懂得感恩和反哺。
可是别忘了爱的初心,爱是无条件的呀!
越是无私、纯粹的爱,越是能得到子女爱的回馈,利人利己,两全其美;
越是自私、索取的爱,反而越会激起子女的抵触,害人害己,两败俱伤。
父母和子女天然有一种永远剪不断的血缘和情感羁绊,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子女更不是父母的财产,如果把子女当成一笔投资,那和零存整取的银行存款有什么区别呢?
与其相爱相杀,还不如放手,为了子女,也为了自己。
也许想让80后、90后的父母改变观念太难了,但我们可以从自己这一代做起,不再把对下一代的爱变成一种负担和伤害。
我们这么努力工作,不就是为了不再做巨婴式父母,而是去过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