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在孩子面前没威信?先自测一下,有没有这些“不一致”!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4-29 10:03:13编辑:琴琴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这是“教育无大事”系列的第四个故事,一个由爸爸唱红脸,妈妈唱白脸引出的故事……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是好多家庭都喜欢选择的角色扮演。要么是严厉的爸爸搭配慈爱的妈妈,要么是精益求精的妈妈配合“和稀泥”的爸爸,一个人鞭策孩子往前走,一个人随时准备给孩子安慰,这样的搭配互补好像更能全方位满足孩子的需要。

小凯家就是这样的角色搭配,严格的妈妈唱白脸,好脾气的爸爸唱红脸。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小凯的爸爸妈妈发现:角色搭配若是“穿了帮”,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

【一】

和很多家长一样,小凯的爸爸妈妈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周末的家庭大扫除,会让小凯也加入进来。

一个周日,小凯卖力地做了不少事。然后,跑到爸爸面前,兴奋地“汇报工作”:“爸爸,我把自己的玩具都整理好了!爸爸,我把脏衣服放进了洗衣机里!爸爸……”小凯想用这样的方式吸引爸爸的注意力,换来一句夸奖或者一个赞许的拥抱。

好脾气的爸爸一向唱红脸,一高兴,就说:“小凯真棒啊,该给你什么奖励呢?”接着就从自己口袋里掏出十元钱,递给了小凯。

四岁的小凯已经有过好几次超市购物的经验,知道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零食和小玩具,于是,很开心的把钱放进了自己的存钱罐,觉得这个周末真不错!原来做家务也可以赚钱。

又是一个周日的家庭大扫除,这回,小凯找到妈妈“汇报工作”:“妈妈,我整理好玩具了!妈妈,我叠好了自己的衣服!”

小凯等着妈妈给奖励。没想到,妈妈却说:“这不是小凯应该做的吗?家务活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分内之事。”

小凯不高兴地说:“可是,上周末爸爸给了我十元奖励!”

妈妈立场很坚定:“小凯,妈妈每天为你们做饭,也从来没问你和爸爸要钱啊!我们是一家人,为自己家人付出努力,共同维护这个家庭是本来就应该做的事。”

小凯只想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于是倔强地大叫起来:“我要听爸爸的,不要听你的!”

可妈妈并不打算退让,强硬地表态:“是爸爸做错了,我会让爸爸给你解释。”

“你们一个说东一个说西,变来变去的,我不相信你们了!以后的周末大扫除我再也不要参加了!”小凯扔下这句话,翻脸就走。

小凯的话让爸爸妈妈明白了,角色搭配穿了帮,口径的“不一致”会让孩子产生疑惑,给父母贴上“不值得信任”的标签。

【二】

随着小凯们慢慢长大,会发现,爸爸妈妈除了口径“不一致”,还有“言行不一致”和“对己对人不一致”。

聪明的孩子很快就意识到,这些“不一致”就是爸爸妈妈的小辫子,只要抓住其中一个,便能让他们威信尽失。重要的是,爸爸妈妈失去威信的时候,也就是小凯们逃脱规则的好时机。

不信,你瞧下面这个场景:

“现在,你得把你的玩具收拾干净!”妈妈要求说。

“不!我要看电视了。”孩子的回答干脆利落。

“你得收拾好玩具才能看电视。”妈妈坚持着。

“可是我真的不想做!”孩子也很坚定。

看着坐在沙发上若无其事的孩子,妈妈生气地从孩子手里夺过遥控器,关掉了电视。

“哇……”孩子大哭起来,接着就是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我不喜欢收拾玩具!”

这状况,让妈妈有点头痛。

但她得去厨房忙做饭了,只好威胁:“要是待会我看见你还没收拾好玩具……”

威胁有效吗?没有效果。孩子不会乖乖离开电视机,去收拾玩具。相反,在妈妈走进厨房的那一刻,聪明的孩子就意识到了——妈妈已经放弃了这个规则,我可以不执行了。

这就是“言行不一致”,讲出了规则,行动上又没有坚持。

为什么不能坚持呢?因为,在家长的潜意识里,收拾玩具其实不是大事,孩子能做最好,不能做家长也可以代劳,而比起收拾玩具耗费的精力,哄一个大哭大闹的孩子才是更艰巨的任务!

再加上一些不方便的情况出现(家长忙着做什么事),就更难坚持下去了。

结果,孩子逐渐养成了“只要我坚持反抗,爸爸妈妈就会放弃他们的规则”的意识,家长养成了“只有我不再坚持,孩子才能不哭闹”的认识,无数次无计可施的放弃之后,威信没了,规则也无效了。

“对己对人不一致”,是对孩子一个标准,对自己另一个标准。

也很容易被狡猾的孩子抓空子,比如:爸爸,你要求我不能老玩电子产品,为什么自己却一直低头看手机?妈妈,你说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为什么我上床睡觉了,你却可以去客厅看电视?……

我们忘了,规则的解释是全体人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关键词是:全体人和共同遵守。

如果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而不是平等的共同遵守者,怎么让孩子信服呢?一句“你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就会成为孩子逃脱规则的最佳借口。

【三】

儿童行为研究专家弗朗西斯·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对家长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不一致的管教行为进行了实验观察研究,解释了为什么“不一致”会让父母失去威信,让规则失灵: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聪明,他们学习规则其实非常快,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可以,什么样的行为不可以。但他们学习规则的方式之一就是“试探规则的边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不一致”,没有统一、稳定的要求,孩子为了获取更大边界,会不断尝试挑战规则而不是遵守规则。

而在挑战规则的过程中,孩子又有很强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就是对父母“变来变去”的不信任。

我们经常会抱怨,孩子对家长的管教总是左耳进右耳出,倒忽略了这个问题:也许并不是孩子难管教,而是我们管教方式上的“不一致”,影响了他们接受规则。

只有一致、稳定的管教方式才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对周围环境具有更高的掌控力,有更多的安全感,也更容易将规则进行内化。

【四】

怎样才能做到“一致”?

解决口径不一致的问题,需要爸爸妈妈多沟通。夫妻个性不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差异也很正常,重要的是不能固执已见,坦诚沟通实现共识,才能在给孩子制定规则前达成一致。

解决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需要我们的自律。给孩子制定规则时,可以先问自己一句:“这个规则我在遵守吗?”

“言传身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只有当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才能真正做到。

最后,讲讲最难做到的言行一致,有太多家长败在了孩子的哭闹反抗下。

当孩子无视家长的规则时,我们该如何做到言行一致:

首先,你在制定规则,发出命令时,一定要先考虑规则的可行性。因为规则一旦发出,就必须做到坚持,如果规则没有可行性,不能坚持下去,不如不发出。

比如,你知道自己正忙活着厨房的饭菜,或者急着要去赶赴一场聚会,没有时间和耐心去坚持让孩子执行规则,这时候发出规则,最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用“威胁”的口吻让孩子服从,而威胁又往往是规则失效的开端。那么,这时候制定的规则就缺乏可行性,不如挑个更好的时机去制定能执行下去的规则。

当孩子不打算执行规则,哭闹反抗时,可以采用“重新选择”的策略。

孩子不愿遵守规则,为此大哭大闹,是很正常的事,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试探你的底线。不要为了换来安静的和平而放弃对规则的坚持,我们可以向孩子提供他们不执行规则的后果,让孩子自己重新选择。

比如,“你可以选择现在不收拾玩具,妈妈可以帮你收拾好,但是你这周都不能再玩这些玩具。”“你可以选择不喝药,但后果是你的感冒会更严重,我们就只能去医院打针。”……

一般情况下,“重新选择”都能让孩子不得不暂停哭闹,慎重考虑自己不执行规则可能面临的后果。不过,如果孩子选择了现在不执行规则,家长也要说到做到,比如孩子选择了现在不收拾玩具,就真的一周不能再玩这些玩具。

养育过孩子的家长,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为什么我的孩子,曾经都是天使宝宝,慢慢地,开始变得不好管教,他们总是不愿遵守规则,哪怕这个规则对他们有利。这种时候,家长会忍不住想:是我在孩子面前缺乏威信吗?

当你发出这样的疑问时,不妨先回忆一下,日常中有没有这些画面:

孩子理直气壮地列举出爸爸说的这样,妈妈说的那样——每一个矛盾的地方,好记性的他都不放过;孩子发现只要哭闹反抗就能让你放弃对规则的坚持,开始进一步挑战你的底线;孩子感觉到你宽己严人的态度,忿忿不平地嘀咕“哼,你自己都做不到,却来要求我!”……

其实,就是这些口径不一、言行不一、标准不一,让孩子渐渐失去了对你的信任。

而聪明的孩子,正是利用你失去威信的时机,趁机逃脱了不想遵守的规则。

所以,推本溯源,要想树立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不让规则沦为一句空话,还得先从“一致”做起!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