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网上流传一个段子般的新闻,29岁男子全家吃饭向来都很清淡,有天他第一次吃四川烤鱼,瞬间被那麻椒、辣椒的味道所征服,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从不吃这么好吃的东西?自己是不是从四川被拐卖来的啊?他竟然上走失儿童网站发了自己照片……最后竟然找到了,他!就!是!被拐卖的。
【这是一个被赋予段子色彩的新闻,网友们倾向于相信是喜欢吃麻的基因激发了男子的寻亲欲望,但事后男子澄清说,烤鱼并不是他寻亲的原动力,而是因为他6岁被拐的记忆一都模糊地存在,他真实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毫不犹豫走上寻亲路。】
大多数家长信奉看不见的基因力量,但从来没有哪个科学理论证明:优秀的父母就一定能生出优秀的孩子。
却太多的家长忽视了:真实存在的环境和际遇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
你的好行为坏行为,孩子都照单全收
你的行为样板是什么?
“这孩子怎么这样?”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
…..
这类词频率高的话通常都是由父母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些感慨正说明很多父母都相信自己身上优良的基因理应是都遗传给孩子了,然而事实却让他们恼羞成怒。
如果面对孩子你也常常有这样的想法,那你可能需要调整一下认知,基因跟你作为家长的行为相比,真的不算什么。
以前认识一个出国过年的朋友,她居住在美国华盛顿的一个当地家庭里,那个家庭有三个非常活泼好动的孩子。朋友是个很爱阅读的人,常常抱着一本书在客厅的沙发上安静地看,久而久之,家里的三个孩子竟然也安静地围在她身旁学着看书。有一天,这个家庭的父母从二楼走下来看到后非常震惊,他们说还以为这几个皮孩子都到外面玩去了,没想到竟然在安静地阅读!他们对我朋友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感谢她用自己的行为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习惯。
你千万别小看,你随意做的一些小事,孩子照单都收了!你要思考下,你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样板了!
模仿是孩子的本能,
比你想象的力量还要大很多。
家长们好的行为习惯被孩子模仿,相对应的,坏的行为也在对孩子潜移默化。有研究发现,父母的近视会遗传给孩子,行为习惯占很大比重。
父母亲因近视,喜欢把书报拿得很近,那么孩子就会在生活中自然摹仿,喜欢近距离阅读;有的家长看远处时喜欢侧着脸、斜着头看前边的事物,孩子就仿效,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斜视;父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躺着看书,孩子也跟随左右,一来二去便成了近视。
更有甚者,国外有研究表明,如果夫妻一方患有糖尿病的话,另一半患病的几率就会大大提升,因为双方的生活方式是相互影响的。同样的道理,孩子也会被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参照父母的生活方式来进行。
未成年人对大人的举止有一种自然崇拜的心理,又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大人要高度警惕“行为遗传”,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行为方式,不给孩子留下负面影响。
孩子的善,极易迷失,
家长做最重要的1件事是:
别建立“恶”的环境。
美国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者把一群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大学生分成狱警和囚犯两组角色一起相处十来天。
在没有监督的体系中,好人的阴暗面逐渐被放大,监狱的特殊环境使得作为狱警的学生行为越来越暴力,到后期有些严重的甚至以惩罚犯人为乐,而作为囚犯的学生的表现要么是奋力对抗要么是逆来顺受。最后实验进行到一半就不得不被叫停,因为人性恶的发展几乎要脱离可控制的范畴。这一切都源自于实验人所创造的环境和规则所致。
上面例子里的主角都是性格基本成型的青少年,把他们放到“恶”的环境里尚且经受不住考验无法自拔,更何况是我们的如同白纸一般没有评判标准的小孩?!
我们作为家长,有关教育要做的最重要的一步是,不要让家庭成为“恶”的中心。
例如,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夫妻爱吵架,为人处世特急躁的父母…,这些都会让孩子耳濡目染,模仿在占据上风的“恶”人。无数的社会案例告诉我们, “恶”的行为会遗传到下一代,孩子“恶”的一面特别容易积在心里,等待爆发。
你的一举一动,孩子在感受。
你的行为遗传在孩子的内心。
请别再用:
“看,孩子的急脾气像我,孩子很会狡辩像你”这样的话变成一种家庭玩笑,而是请重新审视,你想用你的行为让孩子变成未来的怎么呢?其实,你的一举一动,都会不知不觉地把孩子引入完全不同的结局。
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完全取决于你给他创造怎样的成长环境和行为准则。
孩子如果常看到别人说“请”和“谢谢”,他肯定会认为这种礼貌的表达是对的。小孩如果常看到别人使用暴力,他肯定会认为暴力是解决一切事情的方法。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画家,请你先画画,或建立条件,让 Ta处在一个类似的环境里,来萌芽。
如果你觉得只要孩子未来快乐就够了,那请你先快乐起来,同时建立的一个充满快乐和阳光家庭。
……..
让孩子变的更好,其实很简单,就是你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