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你是病态自恋的父母吗?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4-30 13:05:23编辑:乐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伟大的爱情故事吧,这次,我和大家说说这个故事里面深藏其中的部分心理学的知识吧,我想说的是关于家长的病态自恋,什么是病态自恋人格呢?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维罗纳,那座城有两个大家族,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各自诞生在这两大家族,两个家族有世仇,积怨已久。

他们的爱情受到各自家族的极力阻拦,家族的独裁者们把自身的仇恨投射给了这对年轻的恋人,但两个年轻人不顾险阻,私定终身,谁知,在一次意外事件中,一对情人殉情而死,这却唤醒了两大家族,让他们幡然醒悟。

从这个故事里,大家看到了什么?很多人认为这是自己理想中轰轰烈烈的爱情,认为这实在太伟大了。但是不要忘记,虽然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情感热烈纯粹,可最终的结局却走向死亡。

谁是这出悲剧的始作俑者呢?

首当其冲的恐怕就是两大家族。罗密欧和朱丽叶做为各自家族的孩子,刚刚产生属于自己的情感就被严密的监视和控制,每个家族都被累世的积怨左右,不能分清家族中每个拥有鲜活生命的个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家族从来没有清晰的“自我界限”,有的只是病态的自恋,将自己的仇恨投射在无辜的孩子身上,从而产生了一个庞大的漩涡搅动着罗密欧与朱丽叶,让他们难于自由,立足不定,最后将他们美丽鲜活的生命吞噬掉……

戏剧源于生活,《罗》剧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正是新旧观念激烈碰撞产生的不朽之作,而在现实生活中,相信我们绝大多数家庭也经常出现观念的碰撞。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是民主公平的大朋友,而非坐拥“一言堂”的“家庭法官”。但现实中,却有很多家长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罗》剧中独断专行的家族独裁者!

我曾做过这样一个案例

杨女士为了孩子学习生活便利,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把丈夫留在家工作,夫妻从此聚少离多,自己在儿子学校门口租房陪读,禁止孩子去和朋友打球、聚会,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用来陪儿子学习,每天晚上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帮孩子将所有科目一网打尽,写作业、预习、纠错时间安排的密密麻麻,本以为会给孩子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哪知道在陪读过程中,她与儿子的冲突越来越多,因为觉得自己被过分管制、不自由,儿子对其越来越抵触。

儿子本来成绩就不是太好,学习自觉性也很差,在每天晚上妈妈的监督下学习,更是厌学到了极点,杨女士几次三番地跟儿子做思想工作,告诉他妈妈和爸爸如何为了你牺牲,妈妈工作也没了就是为了和你一起学习让你考上好高中,上好大学......

哪知道儿子竟然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后来又出现了好几次出走,最长的一次竟然长达六天七夜......当然学业也荒废了,在妈妈陪读的一年后,儿子就闹着要出去工作再也不进学校了。

这时,伤心的杨女士未曾想过:她的行为就如同《罗》剧中的两大家族的家长们一样,控制着一切,逼迫孩子放弃“自我”,放弃自己的个性与喜好。而孩子也因此不幸沦为了悲伤的罗密欧,被迫地与自己的朱丽叶(喜爱的事物)分离,忧郁不已。虽然,孩子面对的丧失之痛不至使其像莎翁剧中人那样拔剑殉情,但是,孩子心中留下的阴影是否会如同死亡般沉重呢?我无法确定。

剧中的两大家族因为年轻恋人的死亡带来的血的教训,消弭宿怨,言归于好,而现实生活中种种教训我们却视而不见,直至成为不可挽回的伤害,我们才置身于震惊、惶恐、悔恨中不能自拔。不知道《罗》剧和杨女士的真实事例,会引起多少家长真正的深思和重视。

这类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相当一部分抱着施予者的心态对待子女——我生了你,又操劳着把你养大,我一切都为了你,你得听话,对得起我的付出......

我要说,所有的一切就是家长病态自恋的投射,这样的家长常常会伤害他们的孩子,他们会无视个人的边界,用自身的思维方式操纵子女,必须要子女乖乖满足。

面子形象对于自恋型的家长太重要了,自恋型父母往往对自己的现实能力、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并不满意,却又认为自己没办法再去努力完善,积极追求了,怎么办呢?他们往往强迫子女变得完美(家长的完美标准),成绩要优异、性格要温顺听话、将来达成我无力实现的人生目标......

殊不知,家长失去了自我界限的索求,也会使孩子尚未完善的自我分崩离析,子女常常会有种提高自身才能、智慧或风范的压力,带着这样畸形又沉重枷锁的孩子,最后都像案例中呈现的双方没有得到好处。

家庭里,父母要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身上,不要太把做事的出发点放在“为孩子好”的身上,明白每个人都该为自己去选择,也只有自己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对别人的控制, 重要的不是要求孩子成为想象里多么优秀的人,而是找到TA自己的幸福,去做对他们自己觉得有意义、能够让他们觉得满足的事,这才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纯粹的爱!

抛弃病态自恋的投射,

去拥抱你最本真的孩子吧!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