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如何跟孩子谈同理心?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5-02 19:04:51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美国作家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在《事发的19分钟》书中,描写一位先天害羞、善良、安静、动作反应缓慢的小男孩,从小长期处于被欺凌、排挤、嘲笑的校园生活,最后变成一位带着枪枝进入校园扫射同学的孩子。对受害者而言,这是个悲剧,而主角男孩的成长过程也是悲剧。

这虽是个小说故事,但在许多学理研究也发现,很多犯罪者有相同的成长经历。他们可能在求学阶段就常出现霸凌同侪的行为,或者自己是长期被人欺凌的孩子,最后都出现反社会人格的问题。其实,这些悲剧是可以预防的。

犹记得在国外念书时,某天走在社区巷弄间,一位三、四岁的小女孩指着我说了一句:“Chinese Pig.”(中国猪)。其实我不怪她,因为从她的童稚表情可以确定,她并不了解那句话有污蔑之意,只不过是模仿周遭大人或是偏颇的媒体节目上的惯语。这件事让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孩子的世界不过是反映社会现象的缩影。

或许,我们应该先回溯成人自己是如何看待弱势者与多元文化:我们是不是在言语上,无意间对学业成就较低者有贬低之意?我们是不是不经意也对多元文化、少数现象露出不尊重的表情?我们是否主动注意弱势族群的特殊需求?

任何社会都会有“弱肉强食”的现象,强势不只是指肢体上的能力,态度上的强势(像是歧视、嘲笑、排挤)对弱势者更具有杀伤力。这些伤害往往是内在且长久的,影响他们自尊的健全发展。在儿福联盟的“哎哟喂呀”儿童电话专线中,许多孩子打来是倾诉他们在学校受排挤、嘲笑的难过心情,这深深影响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被同理的经验很重要

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霸凌现象?他是否有足够的同理心和正义感?是默默无声,还是成为“助焰火势”者?甚至孩子已成为强势者或是弱势者,而我们并不知道呢?

《同理心的力量》(麦田出版)书里描述,同理心让我们可以变得“更诚实、谦逊、接纳、包容、感恩、希望、与宽恕”。“我们将不再容易处处挑剔对方、抱怨、责怪、嘲笑、讥讽??取而代之的是赞赏、鼓励、谅解、相扶持。”这些宽厚且正向支持的人格特质,相信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具备。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阿瑟.乔拉米卡利(Arthur Ciaramicoli)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讲师、也是心理师,他在书中说明,同理心会让人产生想要改变自己与他人生活的力量。我的诠释是,这样的力量,是孩子内心正义感促发所产生的行动力。

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与正义感呢?

真正能够改变孩子的,是他自己常感受到“被同理”的经验,才能滋生同理心的能力。口语教条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孩子同理心的成效很小。也就是说,不是光告诉孩子“你要谅解别人、为别人着想,要做一个感恩的人??”孩子就会自动变成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所谓“被同理”,是一种深度被理解、被支持的感受。我们从许多调查中发现,台湾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常常只围绕在课业、才艺学习、生活规范等话题,较无法碰触到内在的感受,也就容易失去被同理的经验。家长增加多元话题以及改善倾听方式,都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重要方式。

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心情时,很重要的原则之一是保持“不批判”的态度。倾听的过程不要急于“纠正”,不要急于告知“应该”如何。就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发表想法,再说出他的情绪状态,让他认识自己的情绪与感受。

像“你现在很生气吗”、“你是不是很不喜欢那位老师”、“那的确会让人很害怕”、“谁遇到那种状况,都会难过”、“你很开心呢”、“你真的很喜欢那位同学”、“你很高兴自己的表现喔”这样的话,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人了解,而不是被纠正或批评。当一个人内在的感受被描诉出来且不被批判,会有一种暖心、被了解、被支持的感觉,这就是一种同理的过程。

跟孩子聊聊价值观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被同理的需求,需求愈被满足,满足感则会带出包容、尊重、接纳他人不同的生命特质。因为已经“认识”了情绪的感受,他就能体会与了解别人的感受,有接纳包容的态度。

“弱势者”会被排挤或是歧视,往往是因为他们跟多数人有“不一样”、“不同”的特质,他们是“少数”。人类很容易把多数与“正常”画上等号,于是非主流或少数就被归类为“不正常”。有了“正常”与“不正常”的好坏价值判断,就会影响我们对人事物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对话中看出他们的价值判断。像是“他很笨”、“她好丑”、“都是他害我们比赛拿最后一名”、“都是他跑太慢,我们才会输”、“他好‘娘’喔”、“他家好穷,书包都烂了还不换”。孩子也会用正向描述展露出他的价值判断:“他真厉害,每次都第一名”、“他长得好高好帅”、“他家好有钱喔,爸爸开奔驰轿车”等。

孩子的评价出现时,都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好时机。例如,你可以问孩子:“功课不好,就是笨吗?”再接着和他讨论,许多孩子学业成绩不好,是因为做功课或复习时,家人没有能力或是时间给予足够的协助,以致孩子学业成绩不如人;有些孩子可能有学习障碍的问题,必须用特殊的方式吸收知识;有些孩子是因为“注意力缺乏”的问题,需要矫正治疗与药物的搭配才能改善。

父母可以让孩子知道,“功课不好”的背后有各种可能的原因,有许多原因都不是个人努力就可以改善的,他们需要很多协助。

如果家长本身能展现同理的观点,孩子自然就会学习到换个角度去看待同学的行为,而不会将自己负向的情绪转成对同学的人身攻击。

至于“有钱很棒,贫穷很丢脸”这样的议题,或许是连我们成人都需要再去省思整理的。钱财与物质的多寡,不需要拿来做价值判断,更不需要拿来做为人身攻击的题材。重点是无论处于富裕或贫穷,都能过着愉悦、有意义的生活内容,这才是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宝贵的人生态度。也因此,父母必须常常查看自己的价值观,并与孩子聊聊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价值观,从与孩子的对话中,协助孩子建构正向的态度来看待世界。

如果我们希望社会的氛围是互助、友善、有人文味,就应该从家庭生活做起。让孩子和你的对话及互动过程中,产生同理心与正义感,进而产生力量,改变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再让这样的效应扩大,影响班级氛围及校园文化,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够在一个被同理、友善、包容的校园环境下成长。

在良性氛围的循环运作下,使得强势者变谦虚,弱势者变坚强,未来都能成为社会的优秀公民,对社会有正向的影响,那理想中的“世界大同”就慢慢实践出来了!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