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与孩子共情— —为娘当年比你惨!
接纳孩子的感受: “你输了很难过,妈妈能够理解。”——这只是“共情”的初级阶段,疗效一般。深度共情需要家长把自己全面“代入”,讲一个(或编一个)自己经历过的,跟孩子的经历相似的,但是凄惨一百倍的故事!
“妈妈小学时候,有一次考试,全班50个人,大多数都考了90几分,我却只考了70分,倒数几名,拿到考试卷的那一刻,我觉得好羞好难过啊…(低垂着脑袋,哽咽着嗓音)”。
这时候,刚刚因为没得小红花而难过的熊孩子,已逐渐进入你的剧情,并且也表示共情——“的确够惨的”。
这么厉害的妈妈也会考低分,得不了小红花真不算啥!
孩子情绪基本平复了,但这也不够。后续介入不跟上,孩子也可能变成“二皮脸”,不拿失败当回事,习惯性受挫。
第二步.培养正向思维— —失败让人进步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会选择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与退却——把失败当成一项纯粹的负资产,对自己一味的责备和否定。
而正向思维的人则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并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且越挫越勇。
培养一个人的正向思维,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告诉孩子:“失败是成功的妈妈”。
利用每一次挫折进行训练。启发式提问就是很好的方式。
“我们想一想,这次失败能教会我们什么?”
“那下一次怎样才会赢呢?”
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孩子从自责的情绪转移到“解决问题”:这次摔倒了,下次可以走哪一条路?此路不通时,试试寻找第3、4、5……N条路,能找到几条算几条。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反应模式——相信凡事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此路不通,他路必通。
第三步.演示多元竞争— —狮子和海豚比游泳
不可否认的是个体的天赋差异,也不排除反复受挫也达不到成功的可能。这时候,需要让孩子理解世界的多元化,不必执着于某一领域的竞争。
女儿特别喜欢跳舞,想进入幼儿园的舞蹈队却没有被选上,十分沮丧。手头正巧有很多动物图片,我摘出几张图告诉女儿:长颈鹿的脖子最长,可以够着最高的树枝;狮子没有长颈鹿高,可它有时能吃掉长颈鹿;海豚一点也不凶猛,可是它很会游泳。
“狮子厉害吗?”
“厉害”
“有长颈鹿高吗?”
“没有。”
“跟海豚比游泳能赢吗?”
“也不能。”
“但是狮子还是很厉害对不对?”
女儿很快就理解了:虽然自己不擅长跳舞,但被选进了绘画班,依然是个很棒的小孩。
每个孩子的自带基因里都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而未来是一个多元化竞争的时代,如果有条件,尽量给孩子更多的学习体验,培养全才很难,但总能发现一些适合孩子的舞台。无论什么样的舞台,只要有掌声存在,孩子就能找到自信,不会因某一方面的失败而否定自我。
第四步.培养规则意识— —有输有赢才好玩
许多小朋友都喜欢下棋,但却很难遵守规则,输了要么悔棋,要么就眼泪巴拉滴。
对于学龄前的小朋友,口头说教不如以身示范。
场景1:跟五岁的儿子下棋,第一场我赢了,儿子就开始哭,哭完还要继续。第二场他赢我输,我也捂着脸“大哭”。这时候小朋友就板着脸教育:“妈妈你别哭啊,输棋是很正常的,你看我输了都…”
“都不哭吗?”孩子郑重地点头“嗯”了一声。从此不再因输棋而哭。
场景2:儿子6、7岁了跟我下棋,输了还是会不开心,总是恳求“妈妈你能我让我多赢几次吗?”。
好的,然后我就故意让孩子一直赢,一直赢,赢得多了,孩子自己也觉得无趣。直到儿子自己请求:“妈妈你认真点下棋。”
“可是我一认真你就会输。”
“输就输呗,有输有赢才好玩儿。”
第五步.专注于解决问题— —教会孩子“赢“得技能
暂时性失利之后,通过努力,下一次赢回来,这是振作信心的根本。很多失败,其实离成功很近,只在关键节点,缺一点点技术。父母若能适当介入,教孩子一些核心技术,便能助推孩子成功。
儿子所在小学要进行跳绳测试,他刻苦训练很多次,还是遥遥不及达标线,心理很受挫。
我就给他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是的,我小时候手脚都笨,也不怎么会跳绳,不过,这没什么大不了,现在不也挺好?
“我保证你有一天能学会跳绳,就像妈妈一样”。我安慰孩子。
“可是那一天什么时候才能到?下周学校就要考试了啊?”儿子依然难过。
川爸回家,以理工男的思维,给孩子讲解跳绳的技术要点,然后又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少儿跳绳的视频。让孩子对着视频,边看边跳。
半个小时后, 儿子红光满面地跟我说:“我越跳越多了,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写了这么多,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家长的努力。如果你做不到那么用心,就让自己足够乐观坚强,让家庭充满正能量,孩子照着大人的镜子,也能成长得足够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