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陈默: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很多时候都是被你坑的!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5-03 14:05:08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小学阶段,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玩,一个孩子在11岁以前没有好好地疯玩傻玩过,他总有一天会报复性地玩,甚至老了都会作天作地……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竞争感,可是真正培养出有竞争力的孩子并不多。

如果把学校当作一个竞争场,谁也吃不消天天来参加比赛。学校是积累知识、训练思维的地方,是让孩子能够学会互相帮助的地方。一个孩子助人的能力越强,他的个体竞争力就越强。

误区一

教育好孩子,育儿方法是最重要的?

许多家长认为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最重要,经常看各种各样的育儿书,听各种讲座,微信中流传的各种“几招搞定学习动力”等等也都一一试过,可是往往还是不见成效,甚至陷入更加混乱、焦虑的境地。

陈默老师却认为:最重要的不是育儿方法,而是育儿观念。育儿就像种一棵树,观念就是种子,种什么种子就会接什么果子,如果观念不正确,再好的技术和方法都是白搭。

首先观念要正确,如果观念不正确,或者自己都没搞清楚方向,那么方法越多越努力就离彼岸越远,因为你在往反方向行驶啊!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观念呢?正确的观念是:“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一生都活得好”的观念,因此,这也就是我们所有家庭教育的目标。

可问题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怎样才算是活得好呢?活得好的元素是哪些?钱很多过得好吗?你可能可以找得到许多相反的理由,说明一个钱很多的人不见得过得好。权很大过得好吧?权很大天天如履薄冰的人也非常多。很有名活得好吗?一有名,“人怕出名猪怕壮”,倒霉事就来了。那么,钱很多、权很大、名气很大,三个条件加在一起,这总可以过得好了吧?又有人会说了:这种人死得早!……

陈默老师说,人活得好,最基本的元素有以下四点:

1身体条件要好。

“养在先,育在后”,要把孩子的身体养好,然后才能谈后面的事情。

2心理要健康。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不适应周围的环境,其他孩子都可以去的幼儿园、学校,他不行,这就是心理健康的最低标准没有达到。

3要有不低于社会平均收入的收入水平,并有能力让自己安心。

没有人会相信越穷的人过得越好,但是人对钱的欲望又是没有底的,可是如果当钱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个人就能安心了,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过得很好了。人过得好并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寡,而取决于他是否安神、安心。

有的人学历、能力不高,但只要达到了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同时又在做自己很愿意做的事情,就达到了安心,这种人即便从事很不起眼的行业也能走高走远并且活得很好。

有的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个行业看着那个行业更好,不断地不安神安心,这种人,挣钱再多也不会有快乐、有再多钱也不会满足。

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挣钱,前提当然是越多越好,可是钱多是没有底的,一个孩子将来达到什么状态他会安心,这就是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的,因此非常挑战父母的观念。

4孩子努力奋斗的动力来自于自己内心的需求而不是来自于他人的评价。

我们现在很多孩子努力奋斗的动力源就是他人如何评价他、欣赏他,他怎么优于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如果在一个环境里得不到他人的欣赏、高评价,那么他的动力就会消失。奋斗动力消失的人也是过不好的。

所以过得好的元素一定要首先搞清楚,搞清楚了之后才知道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事不值得做,什么事先做,什么事后做,才知道我们家庭教育的小船该往哪个方向行驶。

误区二

如果把孩子变成“牛娃”

家长就不会焦虑了?

可能有些家长会说,我没有陈默老师想得那么深远,正确教育观念的树立我从现在开始再慢慢来,那我让我的孩子从小成绩优异,门门功课领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总没有错吧?要知道,现在的择校风可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择不到好幼儿园就很难进入好小学,进不了好小学就难进入好初中,如果我能够把孩子早早培养成传说中的“牛娃”,这一切不就可以良性循环了吗?

可是,陈默老师却用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很小就领跑的那些孩子(所谓的“牛娃”)却恰恰是抗挫能力较弱的一群孩子,也是来她这里做心理治疗最多的人群。

因为这些孩子虽然只是成绩比别人好,但是老师、家长、同学都认为他很优秀,他从小就跑在别人的前面,家长早早地就在他心里面种了一棵树——“你是优秀的!”他始终站在这个“优秀”的台阶上就会变得竞争感很强,只要到了他认为的竞争场合他就不允许自己不优秀,随着年级的升高,考试难度的加大,他就会慢慢变得焦虑不堪,头痛、肚子痛的现象都出来了。

这样的状态到了小学高年级会越来越频繁,那么时间长了以后,孩子自己也吃不消,等到了初中高中,他就会退出竞争场,不去上学,从而真正变成病理性的问题。

造成这种状况,有家长的原因,有时也有老师的推波助澜。家长始终关注孩子的成绩与名次,再加上有的老师也会在孩子名次下滑时去提醒孩子“你的名次往下掉了,这样不行,你要如何如何追回来。”这些都会使得孩子的“我是优秀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感觉去学校就是去比赛,去赢过别人,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但同时,也会非常非常担心自己“优秀的地位”保不住。

这样的孩子,扭曲了读书本身的意义,对读书的系统认识完全是错误的,这个书读下去,心都累死了,自然没法持续下去了。

可惜的是很多家长,直到看到孩子彻底弃学、不读书了,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才开始要改变,但家长改变起来容易,孩子改变起来却不易,因为这棵树种进了孩子的身体里是拔不出来的啊。

因此,正确的观念是:孩子去学校不是去比赛的,而是不停地积累知识,不停地训练思维,不断帮助到很多同学。有这样的理念建立起来,孩子即便考的不好也不会有焦虑感,不会有任何痛苦。

误区三

多多表扬就能给孩子建立学习自信心?

可能有的家长又会说,我的孩子又不是什么牛娃,成绩平平,我们平时也经常鼓励他,可是孩子却一点学习自信心都没有,这该怎么办?

陈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缺乏学习自信心完全都是由家长造成的。”造成的原因很多,有的可能是因为家长本身不够自信,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别人家孩子的赞赏,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对自己不够满意;有的可能是孩子两三岁时需要建立“我行”信念的关键期,被家长过于呵护地包办代替给耽误了;有的孩子是感受到了家长的焦虑,家长源源不断的高期望令孩子感觉满足不了而造成的……

造成的原因虽多,但有一条是我们最容易忽视,也最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过于关注我们的孩子,甚至过多的表扬对孩子也是不利的。

陈默老师说:要让孩子有自信心的话,孩子就应该经常处于不在家长的关注之下,他一个人在地上打滚你不知道,他经常自己仰望天空做些思考你也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才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可是现在这样的孩子已经很少了,他们的每个小时都被家长排满了。时间排满了不说,家长还会嫌孩子做不到时间表里安排的内容;做到了但做得不够快又会嫌孩子动作慢;做得不好的话要批评孩子,做得好的话又是一大堆表扬……..

其实这样做最容易让孩子没有自信心。如果要让孩子有自信心,从操作上来说就只要少讲就可以。不要对孩子的行为有过多的评价,不要把欣赏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描述,更不要对孩子有很具体的期望。

陈默老师还着重提出“不提倡滥表扬、滥赞赏”。她说:“小孩子的行为被评价得过多,不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对他没有好处。”

孩子被批评多了自信心会受打击,表扬多了他就慢慢觉得自己必须是这样的,他行为的动机就会来源于你或周围人的欣赏,等到他到了一个环境里发现别人都比他强得不到欣赏了就会立即失去信心。这一点,我们在误区一的动力源问题中也有提到。

误区四

小学养成好好学习的习惯

才能为中学打好基础?

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功课能拖就拖,一天到晚想着玩,很焦虑孩子这样不知道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来上了中学怎么办?

陈默老师则认为:小学阶段应该是人一生中最快乐的阶段,让一个小学生有时间玩才是最最重要的。

她说:一个儿童的基本欲望就是玩,儿童的基本使命就是玩和学习的冲突解决。孩子玩的太少了,没的玩,基本欲望得不到满足,他当然会成天琢磨着怎么玩喽。什么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坐在作业前玩本子,坐在教室里玩铅笔、铅笔盒……

小学生的基本欲望就是玩,充分满足了他的基本欲望之后,让他可以在外面疯得满头大汗之后回到家就想看书了。

家长要首先在心理上认可,玩是孩子第一强烈的欲望,认可玩是孩子合理的生活,玩是孩子必须的!不能在观念上认为玩是孩子学习之后零碎时间的利用,学习才最重要,玩是可有可无的。

如果家长从观念上认为孩子玩是应该必须的,那么当孩子玩的时候,家长是非常开心的,愿意看到孩子玩。否则,即便给了孩子玩的时间,他玩的时候,你也会很焦虑:“怎么还没玩够?还没停下来!什么时候做作业呀!”这样的话,孩子玩的同时心理负担都会很重。因为孩子跟母亲的潜意识是完全连通的,所有妈妈的情绪都会背负在孩子身上。

所以,要让孩子玩跟学习的时间能够合理分配,哪怕只玩半个小时,只要我们都认可玩是孩子应该必须享受的,孩子也会心满意足。但如果你心理上不认同,即便孩子玩一整天,你在旁边焦虑絮叨一整天,孩子玩得也不开心,还是不会安心写作业。

小学生是不应该会成天埋头学习的,那样做实在是被逼无奈。因为家长不允许孩子不学习,孩子才不得不成天学习,这样的孩子心里积压了太多的“愤怒”、太多的“怨恨”,积累着就只会越学越糟。而且,儿童时代没有好好玩过的孩子,将来还会来报复,比如有些优等生到初二以后再也不上学,从早到晚打游戏,报复性地玩,父母要阻止,他就以结束生命相威胁;比如有些老年人非常作,也是11岁以前的童年时代没有好好地玩过的原因。

如果不让小学生玩,抑制了他的基本欲望满足,后续就会出麻烦。压抑的人到头来是不能真正读好书的。

至于许多家长困惑的孩子沉迷电子游戏的问题,陈默老师告诉大家:对于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控制,规则的养成,是要从保护眼睛的角度来讲的。要告诉孩子长时间面对屏幕会导致白内障来得很早,可以给孩子带上眼镜并在眼前面放一调羹粥,告诉他得了白内障以后看所有东西都是这个样子的,让孩子体验到白内障很难受的感觉。这样,从关心孩子眼睛的角度和孩子好好商量如何控制看视频打游戏的时间,以此来养成行为规则,孩子易于接受,规则易于执行。

误区五

孩子能够自觉“温故而知新”

才是有学习动力?

有些家长经常抱怨孩子学习没有动力,没有作业的时候不知道主动复习、预习,还一直念叨着,孔子都说需要“温故而知新”嘛,怎么现在的孩子就不如我们小的时候自觉呢?

在我们看来似乎很合理的要求,在陈默老师看来却是很荒唐的。她说,现在的学校里,老师都抓得很紧了,什么时候复习什么,预习什么都已经被应试模式固定好套路了,孩子的时间全是跟着老师制定的节奏走的,让孩子自己再怎么复习?怎么预习?家长们非要提一个根本不合理的要求,然后又是说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却不仔细想想现在这个时代和我们小时候读书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家长认为孩子不主动复习、预习就是没有学习动力,这其实是个误区。动力也可以称为内驱力,所以,必须是当一个人他自己对事情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源。一个孩子能够坚持,有恒心,都是因为先有了兴趣,才会有探索欲望,感受到了探索的快乐,下一步才可能坚持。

因此,家长要想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就需要首先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求知是快乐的。引发出孩子对于“求知”本身的欲望,这个内在动力才能持久。

要注意的是:外力越强,内力就越弱,所以,家长靠逼孩子是逼不出学习动力的。另外,有些家长认为机构老师比较专业,就把孩子直接交给机构,却没有考虑到机构不是诱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机构是给学生制造练习机会的地方。

所以,家长要引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还得从日常对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引导。陈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三个引发孩子学习动力的小技巧:

1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比如说,当我们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时,可以故意把自己对于数学逻辑的思考说给孩子听:“宝宝你看,200抽的餐巾纸是4块钱一盒,400抽的餐巾纸,应该是8块钱一盒,这一盒只有7块8毛,我们买它不是便宜了2毛钱了吗?宝宝,你三年级了,妈妈说了这一大堆话,你可不可以用几个阿拉伯数字和符号反映出来啊?”当孩子用数字和符号写出来后,家长要说“宝宝,你看我一大堆的话,你用几个符号加上几个阿拉伯数字就反映出来了,你看看数学多美丽,简洁的美啊。宝宝,你好好学数学,将来你这个语言更高级。”在这个时候,给孩子留下了数学是简洁而美丽的印象,以后再经常陪着孩子欣赏数学之美,孩子就渐渐对此产生了兴趣,进而变成了动力。

2与孩子分享劳动成果

一个人每天去劳动,如果劳动成果没人分享,他是没有持久动力的。小孩子也是一样,要让他有学习兴趣就要让他觉得有人愿意跟他分享一天的学习收获。

孩子回到家,妈妈可以每天挑着问问:“宝宝,你们今天语文学了些什么?”“今天数学学了些什么?”然后要学会示弱,告诉孩子“妈妈这些都忘记了,你来做妈妈的小老师吧。”

这样分享了孩子的劳动成果也会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3让孩子有成就感

一个人天天做一件事情,没有成就哪来兴趣?但是孩子的成绩拿不出手,班级里老师只表扬几个前5名的孩子,你怎么让自己的孩子有成就感呢?我们其实可以这样做:学期末了,家长跟孩子说“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个学期你学了什么?语文,妈妈记得你学了什么,数学妈妈记得你学什么。宝宝,你看,多有成就,这个学期学了这么多东西,真有成就。妈妈在工作单位里,这一个学期,妈妈大概做了什么,妈妈是那样的成就,你是这样的成就。”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很开心,原来自己在学校里的成就可以这样来理解,不是前5名才有成就,那这个小孩就会增添了信心,拥有学习动力啦!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