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巨婴”心态,才是你和孩子吵架的根源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5-03 19:03:23编辑:艾艾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每天早上7点,海海的妈妈和儿子都会为了起床这件事儿发生冲突。“7点了,该起床了。”海海妈妈轻声说。“嗯……”海海翻了个身,眼睛睁也没睁,继续睡。妈妈坚持:“你该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迟到了!”

孩子继续谈判:“再睡一会,就一会儿……”

妈妈不满意地厉声喝道:“现在就起床!为什么每天你都要来这么一遭!”见孩子还没有反应,她忍不住把孩子硬拽起来,呵斥他,让他穿衣,然后便匆匆去厨房准备早饭。

期间,她回到卧室,发现孩子一直坐在床上发愣,便吼了他两句,又回去准备早餐。

早饭准备好了,起床时间已经过去半小时,妈妈回到房间,看到孩子还是赖在床上,只穿了条裤子。

最后,妈妈终于失去了耐心,狠狠给儿子一巴掌,强行给他穿上衣服,儿子尖叫着哭了起来。

避重就轻的战争

我常听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教了,哪里像我们小时候,对父母惟命是从,稍有违逆,少不了一顿打骂。

现在的孩子,“尊重”提得多了,他们反倒是上了天,越来越不听话。

为什么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正在发生剧变,民主性大大增加,孩子在民主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对外界强加的权威感到厌恶。

因此,他们反抗,他们证明,他们要释放自己内在的力量。

这时,如若我们还守着为人父母的那份威严,势必会爆发一场又一场的“权力之争”。

在这个事件里,妈妈表面不断催促孩子,其实并没有真正关注“起床”这件事,否则她会立刻协助孩子完成。

她想要试图让孩子顺从她的想法“我要你起床,你就得起”,而孩子则要向妈妈证明“我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很显然,母子俩都想做这场战争的赢家。

这,就是权力之争。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巨婴国》里说,情感的对立面是权力。

在争论的当下,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了其次,谁能成功地“拿下”对方成了首要关注点,这是心智尚停留在婴儿阶段的表现。

除了亲子关系,权力之争在其他关系中也普遍存在,婆媳争夺管教孩子的权力,夫妻争夺家庭的最终判定权……

退出权力之争

妈妈解决孩子起床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退出战争是方法之一。

权力之争中,企图用说教、指责的方式去强迫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基本都不会成功(事实上,此方法在大多时候都无效),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在势均力敌时主动举白旗。

我们要做的,不是投降,而是退出——当发现自己即将或已经陷入权力之争时,要不动声色地停止,主动从战争中退出。

主动退出也不易,当孩子违抗我们时,父母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需要父母的觉知力,真心把“我要改变孩子”“我要强权”的想法彻底放到一边,真正接受孩子是与我平等的人,认识到强权无法解决任何事,只有赢得孩子的真心,才能引导他做出合适的举动。

那么,针对不愿起床的海海,妈妈可以怎么做呢?

前一天睡前,妈妈给海海孩子讲有关“时间”的绘本——《分针大冒险》,告诉他,如果能够按时起床,不仅可以享受美妙的早晨,还可以获得妈妈的认可。

接着,妈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轻声地对她说:“希望明天,你也能这样起床。”并关灯,道晚安。

第二天早上到了起床点,妈妈轻声叫海海起床。“宝贝,你的起床时间到了。”

“不……我还想睡觉……”孩子喃喃道。

“宝贝,如果你这时候起床,你就能按时到幼儿园,更早地见到你的小伙伴们,或许还能在玩具角玩一会玩具呢!”妈妈再次提醒孩子。

见孩子仍然躺在床上,妈妈轻轻地将孩子抱起来,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说:“早上好,我可爱的宝贝!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呀!”然后协助他穿衣。

“不!”海海被强行抱起后,开始发脾气,两只脚乱踢,不配合妈妈穿衣。

妈妈无法继续,就站到一边,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试图让孩子停下来,等孩子划拉完一阵,妈妈又重新给孩子穿衣,孩子再次用力哭闹、尖叫,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继续做自己的事,出门点到了,妈妈把孩子抱出门,送到学校。

从战争中抽身而退,并不代表对孩子不闻不问。

整个过程中,妈妈的态度坚定,为孩子提供了行为的界限。同时,妈妈没有命令孩子,避免了与孩子争夺“谁才能决定海海的起床时间”的权力战争,只做自己份内的事,即帮孩子穿衣,按时送孩子出门。

坚定地,用行动坚持原则

在任何时候,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做”都远比“说”有用得多,用行动去坚持自己的原则,并在过程中保持沉着和冷静。

我曾在美国育儿节目《超级保姆》里看到这样一位妈妈,她养育了4个孩子,孩子们的顽皮和争吵,让她疲惫不堪。每一次,她试图去阻止孩子们,但没有一个人听她的话。

为什么?几次探访后,超级保姆发现了问题——每次阻止,妈妈都面露尴尬的笑容。

对于孩子,“笑”意味着宽容和默许,所以妈妈每次面带笑意的呵斥,都被孩子误解为“我还可以继续调皮”“妈妈只是在开玩笑,她不是真的介意”的信息。

后来,超级保姆建议妈妈,把这下意识的面部表情改成与“阻止”匹配的严肃表情时,孩子们开始重视,他们果然停止了打闹。

同样,如果海海妈妈仅仅停留在命令“起床”,行为却纵容拖沓赖床,那么孩子也难以形成相应的行为边界。

爱,仍在继续

我们都曾情绪失控地争吵过,也都明白,当歇斯底里地发脾气时,双方的内心将不会再有爱,我们或许会大打出手,或许会后喊出“你不配做我的孩子”“我再也不会管你了”这样越界的话。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当父母有技巧地退出,保持友善(而非抱怨)的沉默和坚定,这样的行为并不阻止爱、友善和亲情的传达。

被留下“独自作战”的孩子也许会惶恐和迷惑,但很快,他们就会发现没有人参与到他的“战争游戏”中,进而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这种情形会塑造出家中界限,孩子学会在规则内行事。

在生活中,父母注重与孩子共情、鼓励、尊重、合作都是避免权力之争的办法,了解当下的环境需求是什么,并且学会顺势而为,就自然能在这条死胡同里找到出口。

如果海海妈妈还能友善地与孩子谈一谈,了解他对起床的真实感受,再针对性地调整计划,如提前睡觉时间,或换一种更有趣的叫醒方式,或许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起床问题上发生不快。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