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适合上幼幼班吗?
有一位属名想破头的妈妈问我:政府育婴假的美意只有两年,两年“大限”一到,就必须面临重回职场与把幼儿送交保姆或幼幼班的抉择。两岁幼儿的身心到底适不适合上幼幼班?
这个问题有很多面向需要讨论,简单来说,我的建议是三岁以上再进入团体生活比较好。我一直认为“鼓励生育”的政策,应该包含“鼓励自己带小孩”;所谓的“自己”,可以包括爸爸、妈妈、祖父母,或是可信任的固定保母。以下这篇文章欢迎分享给也在十字路口想破头的爸妈们。
***
我的一对夫妻朋友是双薪家庭,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宝宝,但因为工作忙碌、有房贷要背,年迈的双亲也无法照顾孙女,不得已之下,只好白天把女儿送托婴中心。经过短短两个月,他女儿的咳嗽、鼻涕从来没停过,腹泻了一个星期,最近连续发烧十天。
妈妈忍不住打电话给我,想评估这八个月大的宝宝是不是“免疫功能出了问题”,希望能抽血检验一下。
这在门诊是很常见的情形,每次碰到这样的描述,我就会在这些孩子的病历上标记“托婴”二字,代表一个非正式的诊断,昵称为“托婴中心症候群”。事实上,这些宝宝并非如家长所说的“连续感冒两个月”,也不可能会“发了十天的烧”;他们只是不间断的、密集的、连续好几次的病毒感染,造成生病不停的假象。更糟糕的是,爸爸妈妈常为了照顾生病的宝宝,睡眠不足加上心力交瘁,很快的全家人都中了镖,一家子是愁云惨雾,更加添了育儿的挫折感。
仔细想想,婴儿的抵抗力那么弱,“托婴中心症候群”其实是个很自然的结果,一点也不令人惊讶。怎么说呢?
原始版抗体只能用到六个月大
回想到最起初怀孕时期,胎儿安然躺卧在妈妈肚子里,此时子宫与胎盘会帮忙把坏东西都阻挡在外,因此大部分的细菌与病毒,是无法入侵到宝宝身上的。换句话说,胎儿的免疫系统,在母体里是处于备战的状态,不需要真正面对敌人,也从来没有实战的经验。
随着婴儿呱呱坠地,小生命的免疫系统终于开始启动,过去是纸上谈兵,如今是真枪实弹了。幸好,在婴儿六个月大之前,妈妈还留有许多抗体在宝宝的血液中,可帮助宝宝杀敌,这些抗体叫做“IgG”,或称为“免疫球蛋白G”。宝宝因为拥有母体的免疫球蛋白G,至少保留了一项自卫的武器,才不至于兵荒马乱,在战场上提前阵亡。
除了免疫球蛋白G之外,妈妈还提供“升级”的服务,这项升级服务则是来自于母乳。这样说吧,出生时给宝宝的免疫球蛋白G,就像是妈妈一生的免疫力精华:只要妈妈过去曾得过什么病、暴露过什么样的病菌,都会在出生的时候藉由免疫球蛋白G版本,传授给宝宝。但生完小孩之后,妈妈还是有可能会得到新的感冒、新的病毒,而这些新的疾病所产生的抗体,已经来不及送给宝宝当做礼物了。没关系,上帝已经帮我们想好办法了,只要宝宝“上网更新”,藉由妈妈哺喂母乳,母体新鲜制造的“升级版抗体”就会传输给宝宝,提供“更新的保护”。这些藉由母乳更新的抗体和“原始版”不太一样,他们叫做“IgA”,或称为“免疫球蛋白A”。
现在我们知道了,原始版的免疫球蛋白G只能使用六到八个月;然而升级版的免疫球蛋白A,只要宝宝“上网更新”喝母奶,就可以不间断的获得母体提供的最新武器。然而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些免疫球蛋白A经过冷藏、冷冻之后,攻击力就会变弱,所以亲喂永远比瓶喂好,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自身抗体尖兵到七岁才够完备
回到宝宝自己的免疫系统,在妈妈的两种“佣兵”保护之下,也开始慢慢的茁壮。其中有一种比较冲动、却不用大脑的军队,很快的会被建立,这种抗体叫做“IgM”,或称为“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M大军碰到入侵的病毒、细菌,只会大喊“冲啊!”并杀红了眼,却没什么战略,也没有免疫记忆。因此如果下次又碰到同样的入侵者,免疫球蛋白M根本不记得,还是当做新的敌人,但至少杀得很卖力。这样的笨笨军团大概在一岁左右就建立完全,和大人的程度相当。
当然宝宝也会慢慢建立另一种更老谋深算的军团,也就是刚才有提到的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G是很聪明的抗体,虽然面对细菌、病毒的时候反应比较缓慢,但他们会仔细寻找敌人最致命的攻击部位,让细菌、病毒一刀毙命。不只如此,免疫球蛋白G一旦建立起机能之后,会有免疫记忆,下次碰到同样的敌人,就不用再重新摸索,可以很快的发动攻势,这就是他们的特色所在。因为免疫球蛋白G的建立是慢工出细活,要到孩子七、八岁的时候,抗体浓度才会和成人相当。
细菌、病毒不打你,打谁呢?
经过以上的免疫学大纲,各位应该不难理解“托婴中心症候群”发生的原因吧。就我的观察,托婴中心症候群的宝宝大概都是从七、八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在这个年龄层,妈妈送给宝宝的免疫球蛋白G已经过了有效期限,功成身退,所以少了一个武器。此外,送托婴中心的宝宝当然不可能亲喂母乳,所以“升级版的抗体”要不就是减弱,再不就是根本没有(喝配方奶),因此又少了一个武器。再加上七、八个月大的婴儿,连笨笨军团(IgM)都未成熟,更遑论聪明军团(IgG)的建立,惨上加惨,此时可谓四大皆空,细菌、病毒不打你,要打谁呢?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婴儿进入托婴中心的前三个月,会增加两到三倍的肺炎链球菌感染,造成反复的中耳炎、细菌性肺炎等。愈早进入托婴中心的婴儿,得到中耳炎的机率就愈高。一岁以下就送到托婴中心的孩子,因为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机率高达三四%,一岁到两岁才进托婴中心的孩子仍高达二八%。住院率最高的孩子通常有下列三个特色:三岁以下、最近一年刚进托婴中心、家里没有其他兄弟姊妹的独生子女。
所以说,这些反复似乎永无止境感染的孩子,事实上都没有基因的问题,也没有什么先天性免疫不全的毛病。他们只是在免疫还不成熟的时候,羊入虎口的被送进托婴中心,在那边努力的对抗排山倒海而来的病毒与细菌,如此而已。
牢记“洗手,洗手,再洗手!”
有时候我会这样安慰无法改变现状的家长:“反正这些病毒都是要面对的,早面对晚面对而已。现在提早生病,将来就比较不会生病。而且,根据卫生理论,小时候脏脏,长大过敏的机率比较低喔!”
大部分家长听我这样说,只能苦笑而接受事实。但老实说,我只是想让他们心里好过些,这逻辑不见得完全正确。
虽然“卫生理论”告诉我们“小时候脏脏,长大比较不会气喘。”但小时候脏脏的环境,是指接触到农场里大自然所存在的细菌、分枝杆菌等,而不是呼吸道病毒。所以除非您选择的托婴中心是在清境农场,不然可能没有办法得到任何“小时候脏脏”的好处。更坏的消息是,这些在托婴中心与幼儿园流行的病毒,有些还会“诱发”过敏体质,将来气喘的机率搞不好更高。这些错综复杂的免疫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因此千万不要有不实的期待。
另外根据研究,有少部分托婴中心发生的群聚感染,都还是医生护士污染的手所传播的。因此,万一您的孩子“已经”在托婴中心或幼幼班,暂时无法自拔,只能提醒护理人员和老师“洗手,洗手,再洗手!”做好个人卫生。当然也拜托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家长,即便是多轻微的感冒,都一定要诚实请假在家休息。
自我保护的部分,就是在托婴以外的时间,尽量亲喂母乳(祈祷宝宝没有乳头混淆);该接种的疫苗赶快按时接种,包括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水痘疫苗等。因为当宝宝反复感染生病,除非症状有点严重,不然尽量少吃感冒药,以免宝宝吃太多的药物,产生不可预期的副作用。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准备怀孕生小孩的家长一个提醒。我一直认为“鼓励生育”的政策,应该包含“鼓励自己带小孩”;所谓的“自己”,可以包括爸爸、妈妈、祖父母,或是可信任的固定保母。这样不只对孩子的健康有益,心理的依附感也可以被建立。好好思考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