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郑重又真诚地问别人:“你是怎么教儿子的?“
前同事一脸温柔和骄傲,柔声道:“其实在教育上,我没怎么花心思的,但有一点,我希望你能记住,永远不要否定你的孩子。
记得儿子刚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很重视也很紧张,爸爸怕我不够严格,主动要求儿子的学习他来管。
爸爸确实很严格,考试拿90分,都会对儿子进行批评,似乎儿子怎么做,怎么努力,都不会得到肯定,在儿子眼里,爸爸只有否定,只有别的儿子更优秀。
儿子越来越忧郁,也越来越不爱学习。
在儿子读二年级的时候,是90分都拿不到了,都是70多分,班上倒数。儿子总被爸爸骂得直掉泪。爸爸也失望透了。
在儿子即将升三年级的时候,我向爸爸提出孩子的学习由我管,爸爸毫不犹豫就答应了,爸爸说懒得管了,反正怎么管也就那样,儿子估计是没什么出息了。
儿子三年级第一学期考试平均分得了71分,班上倒数第三。儿子又怯又害怕地把试卷拿给我看,他觉得他会被骂甚至会被打。其实他这个成绩,我早已预料到。我没有骂他,用心看了他的每张试卷,我觉得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我摸着他头,说:儿子,你的作文写得真好,三年级就写得这么好,妈妈小时候可写不出来,相信你班上也没几个同学写得比你好。
儿子如释重负,第一次被肯定,表情如此快乐和满足。
后来儿子的学习实现了神逆转,三年级下学期班上排名中等,四年级中上,五年级开始稳定保持前十名。
最不可思议的是,他的作文果然很好,小小年纪就拿下了很多作文赛的一二等奖。
儿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快乐,爸爸也开始对他另眼相看,再也不否定他。
记得有次,他拿了市里作文大赛一等奖,颁奖的老师要他说下自己的心得,儿子的回答很有意思,而我听了,在台下泪流满面。
儿子说:我作文好,是因为我妈妈,我想让她相信她的判断是没错的。”
听她说完,我内心如此震撼。
她简单的回忆和阐述,既形象又深刻地诠释了:对待孩子,否定和肯定的态度,可以造就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
有位朋友,在我眼里,她漂亮,温和大方。
只是她总是很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副懦懦怯怯的样子,所以都快30了,还未婚,因为她觉得任何一个男人她都配不起。
前段时间,有个聚会,这位朋友也出席了,聚会上有另一男性朋友几乎是对她一见钟情,聚会后问我要了她微信。
我以为她的缘份终于要来了,很是替她开心,也盼着能尽快喝到她的喜酒。
昨晚,我接到她的电话,她说想跟我聊聊,我们约了家很安静的咖啡厅。
她坐在角落,郁郁寡欢的样子。
她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姐,我和他不适合的。
其实我已猜到她要说什么,但还是想了解下这个朋友,或说希望能帮到她。
她喃喃开始说,话中都在否定自己:“我了解过他的情况,公司高管,有房有车,长相也不错,我觉得自己没那么优秀,不足以让他爱上。这么耀眼的男人,要是我接受了他,也许我会一直处在很没安全感的状态下。我没信心面对他,对我与他的未来更没信心。所以我放弃他了……
“在我眼里,你漂亮,性格也好,你足够优秀啊!“我替她急了。
她黯然低下头,像自语,也像辩解:“不是的,从小到大,我爸妈一直都觉得我不漂亮,没有遗传我爸的高鼻子,我妈的大眼睛。我妈皮肤很白,我虽然不黑,但也不算白。我真的不漂亮。
我妈常说街上一拉一大把名牌大学毕业的漂亮女孩,我不漂亮还不努力读书,只混了个普通大学的毕业证。
我爸说他同事的女儿都月入上万,而我每月就拿那五六千。“
她说这些话时,语调平和,没有不甘和委屈,就好像早已默认自已是不漂亮,也不优秀。
也早已默认自己是渺小的小人物,能苛且地活着,就心满意足,诗和远方,与她何干?
我没再劝她,我知道自己帮不了她,她父母用近30年的否定式教育打造的她,我三言两语是苍白无力的。
她麻木自卑的情结已深入到骨髓。
阿德勒心理流派(Adlerian psychology)的创始人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见原因。不当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得个体在童年时时刻刻都感受到无助、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弱小/愚笨,或觉得自己只能依赖别人等等,而这些都是个体最初自卑感的来源。
自卑情结源于人们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续,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持续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个让人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
对孩子而言,他生命是全新的开始,他懵懂无知,摸索着努力和坚强,当无法在同龄人中成为佼佼者,他会比我们大人更惶恐和不安,他希望自己不被父母放弃,他希望得到更多的鼓励。
如果在他需要更多的肯定来坚定自己成长的信心时,父母却要在他伤口撒把盐,那后果可想而知了。
在认同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认同自己、肯定自己,懂得客观地认知自己,不会轻易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
在否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最后自己否定自己,极度敏感和自卑。
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吧,让我们的孩子可以在被爱、被认同、被接纳和被欣赏的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