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面对孩子争抢玩具,德国人竟然是这么处理的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5-09 15:03:55编辑:乐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今年悠悠妈带悠悠回国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悠悠作为一个才两岁多一点的小宝宝,在小区玩耍和家庭聚会上经常受到优待,当她和比她大的孩子们争玩具时,大孩子的家长们总是特别友好地用同一种语气要求自己的孩子:“你是姐姐/哥哥,她比你小,你要让着妹妹哦。”

看到对方大人如此礼让,我感到有些受宠若惊,因为我们在德国很少受到这种“大让小”的优待。

有一次在德国,我带着一岁多的悠悠跟邻居两岁多的Lia姐姐一起去家附近的农场玩,那里只有一台电动摇摇马,两个孩子以前经常一起坐,我和Lia妈妈轮流投币。这次一开始,两个孩子玩得像往常一样热乎,也说好一起去坐摇摇马。可是等Lia妈妈投完币,Lia已经坐好,我正准备抱悠悠坐上去的时候,Lia不乐意了,她坚持要一个人坐,不让悠悠上来。悠悠在一旁吵着非要坐上去,Lia妈妈试着说服Lia无果后很快就放弃了,朝我耸了耸肩,做了个无可奈何的表情。我也只好安慰悠悠等Lia姐姐坐完了再上去。

我当时想,如果换成是悠悠坐在摇摇马上,出现这种情况时,我肯定会碍于面子地去尽力说服悠悠和Lia姐姐一起坐,甚至不顾悠悠的反对“大度地”邀请Lia坐上来。

在公共场合玩时,每当有别的更小的孩子来拿悠悠手上的玩具时,特别是对方家长在看着的时候,我总觉得如果不劝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让给别的孩子玩一下,就会感到很不好意思。

可是我也注意到,在德国,当悠悠和其他孩子争玩具争输了的时候,不管是公共玩具还是人家自己的玩具,德国父母都没有立即要求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让给悠悠,他们要么顺手拿一个别的玩具来转移悠悠的注意力,要么安慰她“等哥哥/姐姐玩完了,过一会儿就给你玩啊。”

在感叹中国家长大度的同时,我开始思考:这个由大人强加的不由孩子分说的 “大让小” 规矩是不是有时候对大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呢?

当大孩子因为不听劝而被家长强行拿走手中的玩具递给年龄较小的孩子时;当大孩子手里正在玩的玩具无端被小孩子抢走,大人没有出来主持正义,而是一味劝自家孩子让着小妹妹/小弟弟时,我在大孩子眼里看到了无助、愤怒、委屈和不被理解,各种情绪瞬间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一股无法言说的怒火,所有的不满都指向一个问题:凭什么大的就一定要让着小的?

是啊,凭什么?仔细想想,我似乎也找不到什么合乎科学的答案。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们长期受到长幼尊卑观念的礼仪文化影响,尊老爱幼成为我们的基本行为规范之一。很多时候家长要求大孩子让着小孩子完全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礼貌谦让行为,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文化直觉。不可否认,尊老爱幼的礼仪本身是值得提倡的,要一个10岁的孩子让着不懂事的2岁宝宝完全在情理之中。

可问题是,有时候当年龄明明只差几个月或一两岁,两个孩子都还处于懵懂状态时,却要求大的一定要让着小的,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

什么时候不需要让?

硬要一个正处于强烈物权意识发展期的两岁孩子让着要抢自己玩具的一岁宝宝,对两岁宝宝的伤害就犹如割肉一样疼。处于物权意识发展期的孩子会对自己东西的所属权尤为敏感,他们相信自己应该对自己的物品拥有绝对掌控权(事实上孩子确实有这个权利),一旦不经孩子允许就拿走属于他们的东西,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不安和被剥夺的感觉。相比之下,一岁孩子的物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对于别人的和自己的东西界限不明显。这时候与其逼迫两岁宝宝忍痛割爱,不如告诉一岁宝宝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或者拿另一个玩具来转移一岁宝宝的注意力来得轻松。

让孩子学着谦让分享也要看时机,前提是先要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保护孩子的心理需求,强行逆规律而上,结果很可能是家长与孩子两败俱伤,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在排队玩滑滑梯,突然一个一两岁左右的小宝宝冲过来无视大家的排队,直接插到最前面,她的奶奶不但不制止,还对排队的大孩子说,“弟弟还小,你们让着他点啊。” 该让吗?如果让了,损害的不仅仅是老老实实排队的孩子的利益,更是对规则的践踏与破坏。这位奶奶在用行动向她的孙子传达着错误的信息:我小我有理!规则是定给别人遵守的,我小所以我不用遵守规则。

难道在满足孩子的欲望面前,人人遵守规则、维护规则与秩序不是我们更应该教给孩子的吗?

在一些有二胎的家庭,家长们总是护着小的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大的孩子让着小的,照顾和体谅小孩子的感受。殊不知很多小孩子在这样的宠溺环境中养成了“倚小卖小”的心理惯性,习惯了被照顾、被体谅,却不懂得自己也需要去照顾和体谅别人的感受。而大孩子也因此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满肚子委屈和埋怨。

难道我们不应该从小就教孩子试着去理解和照顾别人的感受吗?以自我为中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懂得为别人考虑才是社会化和教育的结果。虽说孩子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做到换位思考,但不代表我们就不用去教,不代表就可以放任纵容啊。从小不教,等到变成熊孩子了再教就更难了!

为什么可以不让?

我想起了德国幼儿园的情景。悠悠班上是一至三岁的混龄,有大孩子,也有小宝宝。孩子们抢玩具的戏码每天不免要上演N次,却从来没听到过老师对大孩子说要让着小的,也没有要求过大孩子把自己先拿到的玩具让给小宝宝。德国老师遵循先来后到原则,谁先拿到玩具谁就有先玩的权利,对抢输了的孩子老师会给予安慰,并尝试用其它替代玩具来安抚小宝宝,同时也会告诉先拿到玩具的孩子玩X分钟后就给其他孩子玩,大家轮流玩。就算到时间了孩子仍然不愿意把手上的玩具交出来,老师也不会强制孩子就范,而是继续一边和孩子商量,一边等待着孩子自己主动做出改变。一天没效,就天天说(只说但不强迫),总有一天孩子会突然给我们惊喜,变成我们期待的那个“懂事的孩子”。

这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绝不仅仅是先来后到这么简单。

首先,它注重的是平等对待对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需求。在德国老师眼中,大小孩子的需求同等重要,不能光照顾年龄较小孩子的需求而忽略年龄较大孩子的需求,一个孩子并不因年龄小就天然地拥有特权,也不因年龄大就该无条件地牺牲自己的权利。

第二,我们必须认识到,学龄前儿童受制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还未发展成熟到具备真正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一味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让着比自己小的孩子,很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在对孩子提要求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孩子的自身能力情况。

第三,不强迫。无论我们希望孩子做什么,都不应采取强迫态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唤醒孩子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内在渴望,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自愿自发地做到,是对规则规范的内化与认同,而不仅仅是在逼迫和唠叨中变得“听话”。要想让孩子学会尊重和照顾别人的感受,那么首先TA自己的感受要得到尊重。如果我们都不去尊重和维护自己孩子的感受,怎么有资格要求TA去照顾其他孩子的感受呢?

回忆一下你见过的人,不难发现,那些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恰恰是小时候没有受到过尊重的人。所以,在教孩子让着年龄小的孩子的同时,也别忘了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我们要对孩子有信心,当孩子从我们身上感到了被尊重的力量时,一旦时间成熟,自然也懂得去尊重别人。

第四,我小不代表全世界都要照顾我。德国老师遵循的先来后到原则也算是对小宝宝的一种最自然的挫折教育。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本已无处不在,根本不需再去刻意制造。在和大孩子的玩具争夺中,小孩子多多少少会体会到受挫,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它反而能帮助小孩子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总是以我为中心,我有我的需求,别人也有别人的。在家里爸爸妈妈和其他家人经常把我的需求放在首位,尽量满足我,但在外面不是,我也需要考虑别人的需求,没有人会像爸爸妈妈一样永远让着我。为了在外面玩到我想玩的玩具,交到我想交的朋友,我有时必须做出妥协、让步、等待或者转换思维(如交换玩具)。要知道,这些都是人生的必经经历,孩子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受挫与协商中锻炼出了社交能力与情商啊!

如何教孩子谦让?

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教育孩子让着别人了吗?当然不是。不论在哪里,礼貌谦让、考虑和照顾别人的感受都是值得提倡的美德,也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品质。

当我看到德国孩子在排队等着滑滑梯时,坐在滑梯口正准备往下滑的小宝宝突然站起来荡起了单杠,后面的孩子却耐心安静地排队等待着,没有催,也没有挤到前面抢着滑,我知道那一定是他们的父母曾经无数次地陪着孩子排队,无数次地告诉孩子排队时要耐心等候,催促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

滑梯口带红帽子的小男孩正耐心地等待着前面在吊单杠的小女孩

当我看到滑滑梯下面有小宝宝堵住了出口,坐在滑梯上的大孩子没有鲁莽地往下冲,而是一边嘴上喊着让小宝宝离开,一边耐心地坐在滑梯上等待时,我知道那一定是他们的父母曾经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无数次教育孩子,玩的时候也要注意别人的安全,不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

重点是,不论是让还是被让的一方,都需要知道,谦让和换位思考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遵守规则是大前提,因为规则是对我们每个人利益的最大保护。无视规则的礼让,就不是包容,而是纵容了。

挡道的孩子还小不懂事可原谅,但是他们的家长却有责任站出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堵住滑梯出口及妨碍其他孩子,并及时抱走自己的孩子。如果家长眼睁睁地放任不管,那么当大孩子实在等不及滑下来撞到小孩子时,真的不能怪大孩子没有让着小的。

我想,一味地教孩子让或者不让都是不对的。无论什么年龄,我们都应尽力去平等对待每个孩子的需求,保护每个孩子的权利。我们既要教育孩子换位思考,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忘了让孩子学会适时地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