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当父母是一场修炼,相信很多爸妈都深知,这场修炼最困难的不是为孩子奔波劳碌,而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更长远的利益,更伟大的目标,而对孩子“残忍”一点......
财商教育也一样,我们经常说,孩子吵着乱买东西时,要如何温柔而坚定地说不,要如何跟孩子划清消费界线......这个过程肯定会遇到父母怀疑自己是不是对孩子太“残忍”的时候。
如果孩子选择拿吃饭的钱去买玩具,那就让他挨饿!因为这表示他对“吃饱=需要”的观念还不清楚,不饿过怎么知道吃饱是“需要”?
父母都想建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但在这之前,要先知道孩子到底在哪里卡关了?不是买不起孩子想要的手表
但那的确不是必需品
▲▲▲
帮孩子建立良好金钱观,适当的残忍是必要的。
某天,安妮在百货公司看中一只Swatch的手表,50澳币我们不是负担不起,但的确不是必需品。
在帮助她学习看时间的过程中,我们已经陆续帮她买了电子表和数字表,眼前这只手表就是标准的“想要,但不需要”的装饰品(我很喜欢英文把这些东西都归类为“accessories”, 意思是附加用品。顾名思义,是附加的,不是必要“necessity”)。
所以我和先生告诉安妮,这不是必需品,但如果你真的很想要,可以用每个星期2澳币的零用钱来存(听起来好惨有没有?我自己这样说出口的同时都觉得好残忍!)。
这2块钱纯粹是给她在学校买一些小零食吃的,所以算是娱乐项目的支出。
现在如果有其他的娱乐需要,她就要学会自己衡量哪一项对她更重要一点,进而学会支配她的钱财。 (说得好了不起,还支配哩,其实不过就2块钱!)
安妮听了果然有点泄气,但她从小就跟着我做购物练习,我们一起享受的是购物“过程”,而不是购物的“结果”。
所以尽管她现在才7岁,但已经可以判断:I want it, but I don't need it!(我想要,但我不需要!)虽然失望,但她是理解且坦然接受的。
因为够了解女儿,在这里我其实埋下了一个伏笔,等她终于存到这个数目,我知道我们还会有另一场对话。
少少2澳币
让孩子学会在需要和想要中抉择
▲▲▲
安妮回到家马上动手做了一个小存钱罐,上面还写着:“saving for the watch”。
她偶尔会把每个星期省下的钱投进去,说偶尔,因为总有时候抵不住想吃零食或跟同学一起吃零食的欲望!
2块钱在小卖部可以买什么?其实没几样,如果选择单价高的东西,2块钱一个星期顶多只能买个1~2样,贴个menu(价目表)给大家参考一下。
我教安妮如何计算$2可以买到什么东西,也跟她说明买多买少的因果关系,至于怎么去分配,我不干涉。
这是她的钱,她有权利自己做判断、使用,但是不干涉不等于不理会,她在每次花钱过程中的学习,我都看在眼里,然后适时提点。
就这样,她学会了想花钱时要看远一点,并且在想要和需要间做抉择。
比方说,在星期一一拿到钱就忍不住去买最贵的冰沙($2),那接下来的几天无论天气如何炎热,无论她的同学在小卖部买了什么好吃的,无论有多嘴馋,她都没有钱可以用了!
相反的,如果这个星期天气不热,她把钱省下来了,等到天气热的那个星期,她就有4块钱,甚至更多,可以消暑解热!安妮还因此加码学会看未来一周的气象预报!
要是做家务能赚钱
妈妈早就发财了!
▲▲▲
有天安妮然跑来问我,有什么家务她可以做?我觉得这个问题来得太突然,事有蹊跷,一问之下原来是小家伙的小脑筋动得快,跑去问爸爸,怎么样可以快一点存到钱?
先生很传统的顺口回答:“你可以去帮妈妈做家务啊!”
“做家务赚零用钱”这个方法听来合情合理,一声“好啊!”差点脱口而出,正盘算着要怎么订价,突然想到我们一直以来避免用金钱奖励孩子,现在用这个方法好吗?家务又要怎么订价呢?
突然我转念一想,做家事怎么会是“帮”我?明明就是我在“帮”他们啊!
我对安妮说:“做自己家里的事当然不能赚钱,要是做这些家事可以赚钱,妈妈我早就发了!”当然,女儿听了又有点泄气。
尽管如此,我相信,“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去克制自己其他欲望”,这个经验在人生的初阶段是很难能可贵的。
我不愿意打击她的信心,让她觉得希望渺茫而因此放弃,这样一来,不但无法压抑孩子对物质的渴望,反而还暗示她半途而废、遇困难就退缩的念头。
所以我坐下来,向她解释为什么做家务不是一种赚钱的方法,同时也一起看看还有什么是她可以赚钱的选项。
7岁的年纪打什么工都不合法,但是用劳力或脑力换取报酬的观念却不能因此就不教给孩子。
很幸运的我们有个经营牙医诊所的朋友,同意让安妮在学校假期时找个机会去做小帮手!
朋友把安妮带在身边一下午,做些贴邮票、整理信件等等的小杂工,一整个下午可以赚多少钱呢?
朋友很大方的要付给安妮 20块澳币,却被我拦住了!比照付出的劳力和小孩世界的物价,5块澳币算合理的报酬了。
付出努力赚得金钱是应该的,但是我也不希望给孩子错误的印象,以为赚钱是件容易的事,这样她就不会懂得珍惜金钱。
更糟的状况,还会让她认为,为了买想要的东西而去赚快钱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样的例子我们在社会新闻版面都时有所闻。
$5已经差不多是安妮3个星期的零用钱,工作一个下午换得3个星期的零用钱非常合理,够她满足,也够她思考原来金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而来的。
存钱存到上瘾,
女儿决定不买手表把钱存起来
▲▲▲
就这样存过一个term 又一个term, 我偶尔会在帮忙整理安妮房间时看到那个小存钱桶,看着里面的钱慢慢地增加,除了那唯一的一张5元纸钞,其他都是零钱,每次看都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残忍了?但心里又对孩子的毅力和懂事非常敬佩,我坚信这将是她人生美好的练习。
又10周过去了,接下来的School holiday她被我设计去街头表演。安妮和另外两个朋友在路边站了足足2个钟头演奏乐器,收获还算不赖!
虽然每个路人都是1块钱、2块钱或几十cents几十cents的丢,但是结算下来一人还赚得20多块澳币,加上之前存的,已经足够买她喜欢的那支表了!
安妮非常兴奋,捧着一大袋零钱和她的小存钱罐来告诉我这个好消息!但是宣布完这个好消息之后,她却顿了一顿,仿佛在思考什么,接着她对我说:“妈妈,我不想要买那支表了。”(噢?果然…)
安妮接着说:“我现在已经觉得没有那么想要了,我已经有两支手表,我真的不需要再一只表,再说买了我也很少戴,也是浪费了。”
延迟满足欲望,也是给孩子时间好好思考“想要”和“需要”的机会。 I want it, but do I really need it?
“那这些钱妳打算做什么呢?”我虽然料到了可能会是这样的结果,却不知道她会怎么处理这些钱。
“我把她存进我的大猪公里好了!这样我的大猪公就快要满了!”那只复古红色大猪公可是我从台湾特地买回来的,起初用意不在鼓励孩子存钱,纯粹自己想要怀念童年而已。
存钱果然是一种目标,看着钱越存越多有时候是会上瘾的!
无论安妮最后决定如何处置她的钱,我很高兴我们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两件事:
一、金钱得来之不易:孩子亲身体会到,一笔能够买到一样自己“想要”的物品的钱,是如何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因为了解金钱之得来不易,才会懂得珍惜、懂得善用。
二、想要不等于需要
说很容易,但大人都不见得做得到啊!但因为这样我们就不要自找麻烦去跟孩子浪费我们的时间和口水了吗?
从孩子2岁能懂语言开始,我就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在玩具店、百货公司、超市、家里,跟他们一再说明这个观念。
孩子从噗通噗通下地走开始,就会在玩具区流连忘返,对着货架上的玩具东摸摸西戳戳,看孩子举着肥嘟嘟的小臂膀充满新鲜好奇地探索着那些又是音乐又是灯光的玩具,一句“好好好,妈妈买!”忍不住就会脱口而出啊!
但是其实这么小的孩子心理发展还停留在“自我”的阶段,什么东西都是他的,所以他也还不懂得“买”这个抽象概念!
这时候的“买”,说白了,满足的是父母的欲望,是“父母想要看到孩子笑脸”的欲望!
为了不落入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圈套,父母真的需要学会“残忍”。
对自己“残忍”,忍住不说那句“妈妈买!”、“爸爸付钱!”,忍受孩子失望的表情,忍受孩子的尖叫哭闹。
对孩子残忍 ,从一开始就让他知道不是每一样东西他都可以带着走。
随着孩子年纪渐长,传递这个观念的强度就要逐渐加强,最后总要实际体会,孩子才会真正了解。什么叫做实际体会,就是让他们有机会体验现实。
当孩子非得在想要和需要之间做选择时,他们才有机会排除小脑袋里所有其他的杂音,用心去体会、去思考,去判断两者的轻重缓急。
这个真人秀我选的是从“饿肚子”和“买想要的东西”开始,欢迎各位依照自己和孩子的情况自行编剧演出。
当我们有一起去逛街接着在外用餐的机会,当孩子又看上什么“想要”的东西时,视该样物品的价钱,我会告诉孩子这和等下吃午餐的花费相等,所以你是要买?然后饿肚子?还是要去吃…?
当然,有梗就需要铺,千万不要选在吃饱饭才去逛店,都知道饱暖思淫欲嘛…...最好等差不多该饿了的时候再去逛。
看到这里你会问,如果孩子真的选择饿肚子呢?那就让他饿!因为表示他对“吃饱=需要”的观念还不清楚,不饿怎么知道吃饱是“需要”?
无论学什么都是要缴学费的嘛!在孩子体会到这个观念的过程里,父母难免花点钱,先别觉得冤枉,想办法让这钱花得值得才最重要!
孩子不可能没有欲望!
他们需要驾驭欲望的能力
▲▲▲
孩子不可能没有欲望,应该说, 凡人如我们都不可能没有欲望!有欲望其实是好事,驱使我们一路向前、想成功、想赢、想更好更完美,“欲望”是不可或缺的动力!
欲望可以领着我们往高处爬,但同时也能带我们往谷底冲!我们需要的是驾驭欲望的能力,绝对不是直接熄火!
不准孩子买东西、拿理由搪塞(比方说“妈妈/爸爸没钱”,这种连自己都不会相信的话好意思拿来骗孩子?)、拖延推托看孩子会不会自动忘记…...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就像金庸笔下的铁掌帮帮主一样,没有自己大彻大悟,再怎么感化都无法终证大道。
父母当作缴学费,真的让孩子买了几样明知道他们不会常玩的玩具,下一次又想买什么的时候,就要让孩子知道:你的零用钱已经拿去买那个了噢!那你有在玩吗?现在你觉得真的需要那个玩具吗?那现在这个呢?
借着这些机会,慢慢地引导孩子买东西前该做哪些思考,让孩子知道,能使用的钱就是这么多,花在A上面,就买不起B了!
现在的安妮每周两块钱她常常都没有花,她学会想吃什么自己从家里带,偶尔天气很热时她会去买个小冰棒,还给弟弟也买一枝。
和孩子逛街时我们会一起欣赏漂亮的衣服、物品,一起觉得玩具好有趣好新奇!但是欣赏完后安妮会说:“我想要,但是我不需要,买回去也只是放在那里好看。”,或是“是很漂亮,但是我很少有机会可以穿。”
从体会金钱得来不易,花在想要的东西上需要的东西就没有得买了,到诚实检视自己的确很多东西买来了就不稀奇了、很想要可是其实用不到,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抗战。
澳洲父母从孩子3岁开始
与孩子划清消费界线
▲▲▲
以前我习惯避开人潮到shopping centre买东西,这阵子不得已在假日去了几次,发现满路都能听到澳洲爸妈对孩子说,“你确定要这个?那我们回家之后就从你的猪公里面拿钱喔!”
转头看父母说话的对象,常常是3、4岁的孩子! 3、4岁的孩子懂吗?慢慢教他们就懂了!
大一点的孩子,父母总是问:“ 那么你有多少钱?” 然后就可以看到那孩子开始思考、计算、把手里的东西翻来翻去看价钱、看说明。
看价钱,因为要算算看自己有多少钱。看说明,要判断清楚这是不是他想要的,值不值得把仅有的钱花在这样物品上。
正确的金钱观是个无限大的课题,多少成人都学不全,何况是孩子?在教导孩子金钱观时一次也只能专注一件事,然后用很多、很多的耐心和时间慢慢地将正确的观念导入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之后还得不断的重复提醒和温习。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就觉得他不懂、不需要教。
更不要因为怕对自己、对孩子残忍,就当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
没有父母坚强又耐心地带着孩子一关一关的过,金钱这关会让孩子卡关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