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干的现实面前,在柴米油盐和苦难面前,人们磨平棱角,却寄希望于新生命上。
而纯洁无暇的新生,肩负了父母的期待:这个孩子,愿他一生坦荡、前途无量,大道金光,一路向前。
殷切的盼望建立在人们的普世观念上,如果先天聪慧过人,早早崭露天分,那就阿弥陀佛,好好培养。
若是普普通通,天资平平,自我安慰“那就好人一生平安”,至少,平平淡淡也是真。
若对照育儿砖家的理论,爱因斯坦的童年不但谈不上聪慧,甚至是有点孤僻奇怪了。
3岁了,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客厅角落里玩搭积木,一玩就是老半天。这种状况持续到四五岁,他还不大会说话。连父母都看出异样:“难道他是低能儿,是个傻子?”医生来了,摇着头走了,没有任何毛病。
5岁时,父母请来一位家庭女教师。初来乍到,爱因斯坦竟然向来者投掷一把椅子,表示对失去个人世界的愤慨。
不仅不聪明,连好学都谈不上,剩下的情商也不高。换做今天的父母,大概是要蓝瘦香菇了。
到了上学的年龄,与同龄人相比,爱因斯坦依然木讷,动作迟缓呆笨。背诵课文呆头呆脑,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是同学们嘲笑下一个“差劲的落伍生”。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将知识填满孤独,将疑惑看成磨砺,将内容充实人生,最终迈向科学的巅峰。
童年初始的表现,并不能作为未来的依据。有的人生来大器晚成,有的人昙花一现如仲永。
人生那么长,孩子你慢慢来。
聪明并不是成功的必然条件,也绝不是可以偷懒的借口。
很多人以不够聪明作为借口。这种借口与众不同,它通常默不做声。人们不会公开承认自己缺少足够聪明才智,多半是在自己内心深处这么想。
为孩子有聪明的特征而暗自窃喜的父母,多半就是这么想的。
成才,是将聪明上升到智慧的过程。
成长,也是将智慧,磨砺到大智若愚的过程。
不能吃亏的人为聪明,懂得吃亏的人是智慧。
在职场上,那些真正游刃有余又受人喜欢的人,人们不会评价她“聪明”、“成熟”,而是说“那是一个能吃亏的人。”
巴勒斯坦有两个水源相同的湖,加里勒亚湖清澈洁净,四周生机勃勃。而死海却了无生气,湖边寸草不生。差别何在?前者既接受也付出,后者在接受之后只保留,不懂舍却。殊不知,舍得原来的水,让水流动,方得一池清澈,即是流水不腐。
拿得起是聪明,放得下是智慧。
1985年,人们发现牛津大学拥有350年历史的建筑物大礼堂,风化严重。礼堂的20根横梁严重腐蚀,必须更换。
每一根横梁,都是用巨大的橡木做成。要找20棵巨大的橡树,谈何容易。
当人们一筹莫展时,校园艺所报告说,大礼堂的建筑师早已考虑到后人的困境,当年就请园艺工人,在校内闲置土地上种了一大批橡树。
聪明保全眼前,智慧着重长远。
孟母三迁被人传颂至烂熟于心,因为孟母着眼长远规划。仲永泯然众人矣,毁于目光短浅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家庭不同,眼界不同,教育不同,结果不同。
聪明得于遗传,智慧缘于修炼;聪明十中有一,智慧百里无一。
人生那么长,所有缺失和疏漏,只要有心,都有机会笨鸟先飞,何况科学早已证明,人和人的先天差异并不大。
你还怕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