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问题小孩的根源,制造“问题小孩”的办法,很多父母都在用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5-22 23:08:29编辑:乐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我认识一个全职妈妈,她的精力几乎全部都投注在3岁半的儿子身上。她常常会找到我,问,我儿子这样是不是有问题;我儿子那样是不是有问题。

孩子入园一阵子后,她焦虑地问老师:老师,我的孩子有没有什么不好的毛病呀?老师为难地摇头,说:孩子挺好呀。

可是这位妈妈隔一段时间又追问过几次。最后老师告诉她:你的孩子有时候脾气有点大。

于是,妈妈这才不再继续问老师那个问题。

3岁左右的小孩自我意识强、脾气大,看起来叛逆,难道不是这个年纪正常发展都会有的特征吗?可是,那么长时间,全部精力都在孩子身上的全职妈妈,无法接受孩子入园、变得更加独立的现实。

她需要孩子,胜过孩子需要她。如果妈妈的注意力不能找到其他投注点,那么她的儿子,一定会在妈妈的持续诱导下,出现越来越多的毛病。

这里头的逻辑有些可怕。挖掘出孩子的毛病,然后实施干预。放大孩子的毛病,再实施更多的干预。只要孩子有“问题”,就意味着父母依旧是被需要的。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就是为了配合父母而存在。下面我要讲的另外一个故事,里头的逻辑如出一辙。

一位父亲,他的女儿从小基本由老人带大。老人养孩子的方式,就是物质上无原则满足,不听话了一顿揍。随着陪伴孩子的时间增多,做父亲的很快发现,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有一身的毛病。比如,夜里无法自己独睡,怕黑;生活习惯很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很粗心;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遇事爱生闷气等等。

总之,在最初的一个月里头,做父亲的在女儿身上成功地找到一堆毛病。抱着要拯救女儿的的想法,父亲开始很用力地琢磨女儿的问题以及寻找对策。于是更大的问题来了。父女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僵,孩子的行为则一切照旧。

可以看到的是,这原本就是一个缺爱的小孩。缺爱的小孩都不能太乖,太乖就更没人看见他们了。

显然,不乖的女儿,成功引起了父亲的注意力投注。父亲“拯救”女儿是个有意思的事。拯救的企图背后,隐藏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我认定,这是一个“问题孩子”。持有这样的信念后,我们就很容易、而且是不断地搜集到孩子有问题的证据,这无形中夸大了孩子的问题。

当父母判定孩子有问题,潜台词是,你是有毛病的孩子,你得听话。你听我的话,你才能好。你要不听,实在对不住我的良苦用心。这跟很多父母的那句“我都是为你好”一个逻辑。这个逻辑,是制造亲子冲突的一个快捷方式。因为这个逻辑会很容易让孩子感到不舒服。稍有自我意志的孩子,都会进行言语或行为上的反抗。

我给这位父亲的建议是:减少他做过的很多努力。包括,不再去关注女儿身上的问题。发现女儿犯错,不急着去提醒。看女儿写作业潦草,忍住批评。当看到她的很多行为问题时,我都停一停,不着急去提醒。

能做的是什么呢?第一个,带女儿出去玩儿,陪她玩到哈哈大笑。第二,看到女儿哪里做得好,赶紧抓住机会表扬,还得是切合实际的具体表扬。比如:

你的字写得挺工整;

你喜欢做手工啊,很精致!

小朋友们好像很喜欢跟你一起玩呀。

你自己搭配的衣服,颜色很协调哦

……

这样持续了几个月后,变化慢慢发生了。

女孩的学习和生活逐渐变得更有主动性。父亲夸过她的事,她会再次去做。她还在某一次聊天中说道:爸爸,其实我挺喜欢你的。

回过头看,这个孩子之所以有那么多行为问题,根源就是缺爱。当她感受到爱和接纳,她自己体内的自主感、自我力量就逐渐被唤醒了。然后,不用大人催逼,孩子自己就有能力去变得更好。

分享上面两个案例,是想说:很多时候,父母该学会的,不是对孩子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做太多了。

尤其孩子越大,自我意识越强,习惯做的很多、很用力的父母,就非常容易碰壁。因为长大了的孩子,他们完全有能力、有筹码去跟父母抗争。比如不好好学习,在关键的升学考试上放弃努力,逃学,早恋,交不合适的朋友,打架惹事等等。

譬如就说孩子学习这个事。有多少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而焦虑。因为学习与孩子各种斗智斗勇。但是往往父母越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越容易出现厌学、成绩平庸、学习习惯拖沓等情况。

这些父母不了解的是,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那就是:要破坏一个人对什么东西的兴趣,有个办法,就是不断地对他强调这个事情的重要性。我们常常会把自然而然的东西赋予一些非自然的意义,把来自个人内心的天然动力,变成来自外在的强加。

说实在的,做父母的能够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我们能做的真的很有限啊。

除了好好爱他们,陪伴他们;

除了尊重他们,并且时刻准备着,有朝一日,离开他们。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