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妈妈对自己宝宝的体重都是很在意的,怕自己的宝宝长不好,或者变瘦了,营养不良。那么孩子的体重增长有什么规律呢,爱宝宝育儿网小编就来说说。
体重增长规律
在我们老一辈的传统认知里,似乎生个「大胖娃娃」是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事实上,宝宝出生时并非体重越重就越好。
正常足月宝宝的出生体重尽量控制在2.5-4.0kg,男宝宝出生时的平均体重会比女宝宝多100克左右。
体重偏轻,大家都知道可能会存在某些问题,但是,如果体重偏重,也同样存在问题的,除了增加妈妈分娩困难,在宝宝成年后,得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而在宝宝出生后,由于胎便的排出,会有一个体重下降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不应该超过10天,且体重不能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10%,否则就要进一步寻找原因。
在这之后,宝宝的体重就开始进入一个稳定的增长时期,大体的趋势是这样的:
➊ 1岁以内
婴儿满月时:一般增重0.8~1.5千克,平均1.0~1.1千克左右;
生后第2和第3个月:平均增重约1.2和1.0千克;
4~6个月:平均每月增0.45~0.75 千克;
7~12个月:平均每月增 0.22~0.37千克;
全年共增重约6.5千克。
由此可见生后头3个月增长速度最快,以后随月龄增长而逐渐减慢。
一般生后3个月的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2倍,1周岁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
➋ 1岁以后
1~2岁:全年体重增长约2.0~2.5千克;
2~3岁:全年增长约2.0千克。
因此2岁小儿的体重应为10~12千克,3岁小儿的体重应为12~14千克。
1岁后体重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减慢,并且能独立行走,活动量增加,体型也会随之慢慢改变,因此,从外表看,1岁后的小儿不如从前那么胖了。
这是正常现象,不能以此认为孩子营养不充分或者有病。
如何做测量体重
我曾经碰到一位新手妈妈,天天给宝宝测量体重,结果,今天长一点,明天掉一点,搞得那位妈妈非常焦虑。
其实,即使一天之内,宝宝的体重也在动态变化的,因为影响的因素太多了,比如是不是刚尿过,刚拉过粑粑,或者刚吃过奶,又或者,这几天生病胃口下降了,这些,都会影响到宝宝的体重。
不信,你自己试试,饭前跟饭后是不是体重也得差那么一点。
所以,给宝宝测量体重我们需要注意这几点:
1岁以内的宝宝,可以以4周为单位(即1个月)来监测体重变化。
1岁以后的宝宝可以慢慢延长至3个月、6个月或者1年。
测量体重时,最好选择相似的条件下测量,比如清晨起床后,拉干净大小便,并且没有进食的情况,给宝宝穿得要少,最好穿纸尿裤。当然,其他条件也可以,只有保持相似就可以了。
给宝宝测量体重时,可以选择婴儿秤,可以让宝宝躺下来测量,非常适合小月龄的宝宝,但是这种设备多见于医院或者母婴店,家里一般不会常规配置。
所以,很多家庭常备的成人体重计,一样可以为宝宝称重,只要我们变通一下测量方法就行了!
首先由家长抱着宝宝上体重计,记下第一个重量;然后家长把宝宝放下,再上一次体重计。
用第一次的重量减去第二个重量就是宝宝的体重了(曹冲称象的既视感)。
监测体重的神器
如果定期给宝宝测量体重,会收集到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只是用来当时比对一下体重有没有达标吗?
不,这远远不够。
如果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观察它的动态变化,对评估宝宝的生长发育意义更大。
如何评估呢,今天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神器——体重生长曲线表。
按照月龄(年龄)把宝宝的体重数据描在体重生长曲线表上,然后把每个点连起来,就获得了自己宝宝独特的体重生长曲线了。
△ 0-3岁男孩升高、体重曲线图(WHO绘制)
△ 0-3岁女孩升高、体重曲线图(WHO绘制)
如果宝宝的曲线出现这两种情况,就需要警惕了:
生长曲线偏离原来的位置,出现大起大落;
生长曲线特别低,低于 3%,或者特别高,高于 97%,即超出红线范围。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爸爸妈妈就该考虑宝宝是否有隐藏的健康问题,或者喂养不当。这时,就应该带宝宝去看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