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如何解释爸爸为什么不能生孩子 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1-01-31 04:00:58编辑:艾艾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孩子对这个世界通常都是好奇的未知的。所以很多宝宝平时都会有很多问题,对孩子的问题要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当孩子问爸爸为什么不能生孩子呢,下面爱宝宝育儿网小编就来和大家说一说。

如何解释爸爸为什么不能生孩子 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如何解释爸爸为什么不能生孩子?

我们经常遇见孩子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眼睛是黑色,而不是全部白色呢?

为什么婴儿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而爸爸为什么不能生孩子呢?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是直接编一个答案他们,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那为什么我们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去探索答案呢,鼓励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开拓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也许你可以这么做,买一颗植物种子,引导小朋友埋入土壤中,浇水,观察,等待结果。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去探知这个世界,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所得到知识远比我们直接给的多得多!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告诉小朋友这些问题的答案,小朋友是不是也容易形成自己不动脑思考的坏习惯,阻碍他们去获取新知识的动力呢!

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增加孩子基础认知

如何解释爸爸为什么不能生孩子 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归属于孩子的认知力,我们这里所说的认知当然不是讲的孩子的认知力。我们所说的是对概念和事物特点的基础认知,这个基础认知是构成孩子想象力的必要条件,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孩子对什么东西都不认识,没有任何知识储备,那用什么来构成想象力呢?当然,这里所指的知识并不是在书本上学习的文化知识,而是家庭日常生活中或在外活动时所积累的知识(实物认知),也就是基础认知

孩子小的时候对事物的认知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或局部外部特征上,并没有任何分类意识,所以孩子的想象在成人眼中就显得不合常理,比如看到轮船在水里游,也会想象着自行车也可以在水中游,孩子的想象就变得千奇百怪。日常中陪伴孩子时可通过所见所闻的实物或通过一些图片,多多增加孩子的基础认知,便会丰富、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

在这里需要为家长们说明一点,很多家长给一两岁的孩子增加基础认知时,经常会使用卡通的图片,这些图片内容是很丰富,日常可见或很少见的水果、动物……等等,但是一些图片太过于卡通,有时候一些动物当我们看到的时候还要小小思考一下,才能看出这是什么动物,而孩子太小时,还从来没见过和认识这些实物,也没有多少认知基础,让孩子看这样的卡通图片会混肴孩子的认知,很多孩子因此把鸟认成蝴蝶,把企鹅说成其他动物之类的,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基础认知积累。希望家长们可以多多注意这点,最好从真实的图片入手,等孩子大些了,拥有了一定量的认知基础了,再去看这些有些抽象的卡通图片,这样不但有利于认知积累,而且对想象力也有好处,因为这可让孩子知道动物可以被美化的像卡通图片一样,如此美丽。

保护好奇心

有人说好奇心是人类发展的最大推力,好奇心是创新力的鼻祖,如果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了好奇心,也就没有任何发展的动力了。好奇心可以成为孩子获取求知欲最好的推力,也会为孩子带来许多的安全隐患,所以需要家长们既要合理禁止一些危险的事物,还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并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越强,越会激发孩子的想象与创新。我前不久刚写过一篇以孩子的好奇心为题材的文章《你的这些行为正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许多奇特及不现实的想法,孩子还会把想象中的东西或事情当做真实的,把渴望的东西或事情当做已经拥有的或经历过的。这时家长经常会根据自己的思想去限制或更正孩子的思想,总是认为孩子想的不切实际,认为孩子的幻想是无理取闹,甚至说孩子在说谎,其实这是父母不了解孩子心理的表现,我们绝不应该责备和限制孩子的想法,我们应该去正确引导孩子的想象,消除孩子在想象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心理因素。不论孩子想象的是什么,多给孩子鼓励和认可,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无拘无束的去想象。

多给予孩子刺激

如何解释爸爸为什么不能生孩子 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让孩子了解、认识、接触事物,增加孩子对事物的刺激,这是想象的基础,也是丰富想象的重要一步,我们所说的刺激不仅指实体物品,还包括语言刺激,比如:你第一次看到冰淇淋,只是对它的外表有了基本认识,如果你把冰淇淋拿到手里,并吃上一口,你就会感受到冰淇淋带给你的凉的感觉和味道等刺激,这样之后再想象冰淇淋时,你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上,会对这样东西有多方面的感受。这种刺激会丰富孩子的想象,让孩子的想象变得更有真实感,更有利在大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和对事物的多方面感受。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