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由于工作忙,孩子一岁以后交给奶奶带了,我婆婆还年轻,所以我不是那么担心。三岁以后把他接过来,白天相处的还可以,但是一到晚上他就喊着找奶奶,至今没跟我睡过一个完整觉,真是欲哭无泪······三岁以前的孩子不是不记事吗?
孩子成长的力量,很多时候来自爸妈说了什么。最近,刷爆了外网的这9张图,简单到只有9句话,却告诉了我们如何与孩子沟通,沟通些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孩子的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感觉对爱子的失控,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
爸爸妈妈们对孩子的期许大多是希望他/她能够健康成长,对生命充满感恩和热爱,对社会有所帮助。但是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首先考验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自己。因为我们很容易在不经意之间,就将自己不好的习惯,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投射到孩子身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莎莎是她们公司里最受欢迎的人,仅仅用了2年时间就从普通职工晋升为部门主管,有些嫉妒她的员工就说:那是因为她会耍嘴皮子,会聊天。
孩子的这些表现令很多父母都特别困惑。我们很容易从自己的层面想事情:她现在还那么小,就给我们添了很多麻烦,将来可怎么办?从这个层面说,孩子是有一点任性。但是从积极的一面看,你会发现孩子的坚持性比较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是优缺点并存。然而,大多数父母,爱孩子的优点很容易,爱孩子的缺点却有些费劲。因为在大家的意识里,缺点就是不好的。事实上,换个角度看缺点,也可能挖掘成为孩子的闪光点。
大娃就得让着二娃?同胞竞争是二孩父母情商的试金石。“大娃你要让着弟弟/妹妹”,这是很多二孩父母对大娃经常说的话。看似好意教导,实则是在手足间拉仇恨。
周末,几家人一起自驾出游,三个小朋友坐在我们的车上,吃喝玩乐了一通,最初的新鲜感过去,路程还没过半,开始感觉有些无聊了。
总是在批评孩子叛逆、乱扔东西、不自觉写作业……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家长的态度决定的。“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
有的宝宝开口早,周围人都夸“聪明”;有的迟迟不会说话,大家安慰说“贵人开口晚“;有的宝宝会说话了,但是只会说单音节,复杂的句子不会说,急的直哭。宝宝说话的过程,看似是成长的一个普通阶段,其实学问大着呢。小编来给各位宝爸宝妈普及一下宝宝学说话的知识。
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能力需要学习,一个是坚强独立的能力,一个是接纳自己脆弱的能力。我曾看到两个宣扬“坚强”的新闻,看后出奇地愤怒。一个是一位优秀教师,为了救学生被车撞死了。
印小天被骗婚的新闻热闹了一阵子,当事者公开表示:女方婚前曾许诺将拿出1000万买房,但婚后当事人发现女方的学历与家境都存在造假嫌疑。我不知道当事人为什么会如此暴料,总感觉这是在向世人昭示:我就是看在女方是白富美的份上才娶的她。重要的是,他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容易受骗的男人呢?
对孩子放手,才是最棒的父母;趁早让孩子学习独立,是为他们的未来着想。老年生活的三大危机是「健康、金钱、孤独」。其中,对于金钱的不安感之所以节节高升,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无法自立的孩子」、也就是所谓的「啃老族」越来越多。
宝宝的好奇心很旺盛哦。对于宝宝来说,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一切都是新鲜、有趣的。所以他急切想要去了解所有的东西。但探索实践难免会制造出一些小麻烦,例如摔烂东西,弄得家里乱七八糟。面对这些囧况,粑粑麻麻该怎么办呢?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未来发展如何,其实很早就如密码般写进了孩子的生命里。这里有基因遗传因素,有后天环境影响,更多的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欢欢是一个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读中班,脾气极差,情绪非常不稳定,而且毫无克制能力,在幼儿园受了一点点委屈,转眼就在家里撒泼。哭滚打闹,弄得欢欢的爹妈一点办法都没有。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孩子将受益终身。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家长在为孩子的习惯而苦恼——孩子装作没有听到你说话,态度轻浮,总是打断你讲话,夸大事实。如果孩子存在这些习惯,请一定要及时纠正。
宝宝为什么喜欢撕纸、撕书?孩子到了某个阶段突然喜欢撕纸、撕书要制止吗?当你满心欢喜的准备给宝宝读绘本的时候,却发现他在认真的撕书、津津有味的吃书是不是有种绝望感?你知道宝宝各个阶段的“敏感期”为什么那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