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全凭好玩,有趣,经常就是三分钟热度,在学习和兴趣爱好上也是如此,让父母非常的头疼,让孩子学会坚持也是重要技能之一,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怎么办?怎么帮忙坚持呢?下面爱宝宝育儿网带来介绍。
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怎么办?
这是孩子的天性,不过任何事想有所成就,光凭兴趣不够,都要反复练习、付出努力。可是孩子往往还说不得,说多了要不就适得其反,要不就嫌唠叨。
诚然,兴趣与努力之间存在矛盾,孩子没有习得技能,难以产生兴趣;越难产生兴趣,就越不愿意练习。要让孩子平衡兴趣和努力,需要一些技巧。你可以用以下的科学方法来引导孩子坚持一项兴趣:
练习过程游戏化
孩子都喜欢玩水,可是练习游泳憋气就枯燥起来,如果能游戏化就有意思多了。比如跟小伙伴/家长一起比赛谁能够憋的时间长;在浅的泳池里面丢一个会下沉的彩色物品(比如塑料积木),让他憋气去捡。只要你设计的机制好玩,其他兴趣如钢琴、篮球等,孩子都会觉得很好玩,自然去练习了。
记住三 C 原则
Content:内容难度适中,多点趣味性
内容的难度应符合孩子的程度,比孩子现有程度稍难一点,挑一挑够得着。孩子跨越了有成就感,看得到自己的进步,就会坚持下来,这点极为重要。
内容与趣味性结合。例如孩子刚学琴时如果反复矫正孩子的手势,孩子容易烦躁。这时候如果用动物形象来引导:手弓着像小黑猫要跳起来的样子;跳起来,落下来很放松,又准备起跳。小孩子特别容易被画面感吸引,就会自然模仿小猫弓着背在黑白琴键上「跳」。
内容前后呼应,也就是事先有铺垫,孩子会更容易感兴趣。比如平时先让孩子听熟了「一闪一闪亮晶晶」(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到学这首曲时弹琴更有动机,学会后也更有成就感。
内容尽可能丰富。家长们容易低估内容丰富的重要性。比如阅读英语绘本,丰富性既包括绘本主题的丰富,既有故事类、也有科普类;也包括回应方式的丰富: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给书添加插图,扮演角色、做手工、唱歌、扮演偶剧等。鼓励孩子积极主动的表达,在表达和输出中加深了孩子的理解,增进了语言的运用能力。
Cooperation:鼓励孩子和小伙伴合作
和小伙伴一起学游泳,和小伙伴一起学琴,有些简单的合作和游戏就有趣多了。
我曾经问过一位学生,为什么她能从小一直坚持练琴还颇感乐趣。她说老师常组织学不同乐器的小伙伴合作排练一些曲子,从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后来演奏时乐器间的衔接和相互应和,直到流畅的团体演奏,大家都能体会到团体和自己一块成长的快乐。因此很乐意一起排练和演奏,弹琴中也能感受到乐趣。
Choice:给孩子选择权
多给孩子的可选择权,孩子的自发性越高,越容易有兴趣。如时间、地点、内容、和谁一起,孩子能够稍作改编或自发表达当然更好。
比如,有一次到弹琴时间了,小鸿在柜子里发现了好久没玩的大象妈妈和小象玩偶,就想先玩会儿。妈妈说,他们从来都没听过你弹琴,你给他们安排一下座位好不好,让他们看着你弹。
小鸿让大象母子玩偶趴在钢琴上看。妈妈说,今天要弹《两只小黑鸟》(two little black birds),我们可以把曲子改编一下,把小黑鸟改成大象,既然歌曲中还提到小黑鸟的名字(叫 Jack和Gill),那我们也要给两只大象取名字,妈妈叫 Daisy 宝宝叫 Ben 好吗?小鸿强烈反对,他说妈妈叫 Coco,宝宝叫 Apple,于是小鸿很开心自弹自唱来了五六遍。
学习有全局观
先给孩子一个全局性的图像,再让孩子练习某个动作较好。孩子能体会动作的重要性后,才更理解练习的意义。
我看过有教练为了追求所谓的专业性,让一个 5 岁多女孩反复练不知其所以的接发球,近一个小时只练一个动作。孩子的动作机械,表情麻木。怕是还没到那个程度,孩子已经厌恶这项运动了。
情感认同
孩子如果喜欢老师,可能会喜欢老师教的项目或学科。喜欢哪个电视、电影、动漫里的偶像了,可能也会爱屋及乌喜欢上相关的运动,或者主角已经和运动合二为一了。
日本动画片《网球王子》、《棋魂》就让很多青少年喜欢上了网球和围棋。
故事比道理管用
家长都爱给孩子讲道理,大多数时候却无效。道理听多了,像手上长了茧一样,怎么唠叨都没感觉了。怎样帮助孩子呢?你可以给他讲故事。
首先,选择适合的故事,故事和孩子的行为越贴近越好。一位家长听了我的讲座《如何通过故事促进孩子的正向改变》后,她针对孩子弹钢琴不主动,做事比较拖拉的情况,编了两个故事 -《长颈鹿盖房子》和《神奇的种子》,讲给孩子听。
孩子每次都听的很认真,大约过了几天,可以一次就把要练习的曲子主动弹完,不会一直想着要拖到晚上或者明天再弹了,故事的力量让他发生了改变。
为什么故事比批评、讲道理管用?因为直接批评,会让孩子下意识就想否认、防御、应付敷衍或找理由推脱责任。而故事不但有趣,而且是说第三方,不是孩子本人。这让孩子减少了防御,同时又通过形象、简洁的隐喻来帮助孩子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