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以后陪伴孩子并非越多越好,和一到三岁不同,孩子不再需要你的寸步不离,逐渐的给他们适当的空间,让他们独立,自信和成长,那么三岁后怎么陪伴孩子?下面爱宝宝育儿网小编带来介绍。
三岁后怎么陪伴孩子?
3 岁之后,陪伴并非越多越好
成长是一个逐步分离的过程。
3 岁之后,孩子不再需要你寸步不离。
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孩子就开始拥有你无法抵达的世界了。他开始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秘密,他是一个小小社会人了。
这也意味着,他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独立思考。
父母的陪伴,也应从贴身陪伴,逐渐转向守望式的心理陪伴。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开放式厨房,孩子在客厅玩耍的时候,妈妈在厨房做饭。看似各忙各的,似乎谈不上陪伴。但很多学者都认为,孩子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能够维持心理的安全感;妈妈也能观察到孩子的情况,与孩子随时互动。
这就是典型的守望式心理陪伴,也是 3 岁之后,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陪伴。
美国《婚姻与家庭》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称,对于 3~11 岁的孩子,父母陪伴时间的长短(注意仅指时长),与孩子未来的发展(包括学业成绩、行为和心理状态等),没有任何关系。
相反,当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内疚和焦虑时陪伴孩子,反倒容易将压力和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
所以,与其纠结陪伴时长,不如根据孩子的年龄,提高陪伴质量
三岁后科学陪伴方法
❶ 注重心理陪伴
再次强调,有效陪伴的真正价值在于:互动。
抓住这个内核,即便你出差在外,孩子也不会缺少陪伴。
有一位爸爸,经常出差。但他时常从另外一个城市发视频,传照片给孩子,并告诉他:
「爸爸在吃手抓饭,想起了你小时候抓饭吃的样子,特别想你和妈妈,想和你们一起分享,下次有机会咱们全家都来!」
「这里空气很好,晚上能看到星空!」
「这里的孩子会用萝卜刻灯笼,爸爸回去跟你一起做一个!」
电话另一端,孩子问东问西,通过视频学到了不少,也愿意跟爸爸分享。他甚至觉得,爸爸出差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能开眼界,最后还有礼物收。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带孩子累,就是不会跟孩子互动。
❷ 安排「优质时间」
陪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优质时间,提高孩子幸福的阈值。
心理学家大卫·帕尔米特指出:父母每周应该给孩子设置一个小时的特别时光。
有位妈妈,也不经常做饭。但只要做饭,她就会别出心裁,她甚至会给晚餐设置主题。比如炸酱面之夜,披萨之夜,火锅之夜等等。
当厨房变成了小酒馆,孩子和大人都会更放松,有更多的话题。
这种气氛,从一大早送孩子去学校就提醒:今晚是披萨之夜哦!
孩子这一整天都会期待。
下一次,当有重复的晚餐主题出现时,孩子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帮你摆盘,搅拌调料汁,准备餐具。
然后,一边享受美食,一边讲美食的趣事,讨论这一天的经历。
家人围坐在一起用餐,是比较高效的陪伴。家人的生活理念,爸爸的新闻趣事,妈妈的贴心叮咛,孩子的小进步小失落,都会在柔和的灯光下,变成孩子日后对家的记忆。
❸ 共同做事
共同做事的高效在于,你可以把做家务、搞维修,和陪伴孩子合二为一。
在国外,修理漏水的水龙头,换轮胎,给围栏油漆等,家长一般都不会让孩子错过。
不过,现在生活太便利了,很多家长自己都不会亲自动手,孩子也就失去了很多参与和观察的经历。
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一定记得给孩子一个手电筒,或者请他帮你递一下扳手,让他协助你的工作。
华德福教育认为,成人是孩子生活的环境。成人做事,对孩子是一种示范。孩子需要通过观察爸爸妈妈做事,来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❹ 创造惊喜时刻
孩子有没有特别向往的事情?你可以创造一个惊喜时刻,帮他实现。
樊登老师分享过一个例子,说他儿子每次坐八通线(北京地铁八通线),都会听到报站提醒:开往土桥方向的列车……
他就问爸爸:土桥是哪里?是什么桥?我很想去看看。
然后在一个平安夜,爸爸忙完工作,就对儿子说:儿子,走,爸爸带你去看土桥!
虽然到了土桥,孩子发现那里早已没有桥,但父子俩站在一个天桥上,看着列车三分钟一趟,开进驶出,孩子还是激动得嗷嗷叫。
第二天,孩子到幼儿园还跟老师分享:平安夜爸爸带我去看土桥了!
那两个小时,带给孩子的惊喜,他可能会记一辈子。
以上就是三岁后怎么陪伴孩子 三岁后科学陪伴方法,请大家继续关注爱宝宝育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