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错事情后会内疚,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有基本的廉耻心的,不过孩子在过分内疚也不是很好,那么家长要怎么去引导呢,爱宝宝育儿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3种引导技巧:不让孩子健康的内疚演变成羞愧
正确引导孩子内疚有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让错误结果自动引发孩子的内疚感。比如孩子把家里的盘子打碎了,很多孩子都会有去把盘子拼好的倾向,并且因为做错了事而感到惴惴不安,那么这时即使家长不批评,他也会很自觉。
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家长的面部表情去引发孩子的同情心:比如说孩子用手重重地打到了妈妈,妈妈马上做出很疼的样子,并且说:“宝宝打妈妈,妈妈好痛呀!”。这时,两岁以上的孩子就会很快用手抚摸他刚刚打妈妈的位置,好像这种痛就是在自己身上一样。 不过,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马上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如果孩子对妈妈的表情和话语都没什么反应,那么就需要家长抓住机会,等孩子哪一次摔跤或者弄疼自己的时候跟他说:“宝宝摔疼了吧,上次你打妈妈的时候,妈妈也这么痛哦,所以以后不能再打人了。”这样一说,孩子就会把自己身上的痛和妈妈上次的痛联系在一起,并从此明白原来打人是会让别人这么难受的,一次同理心教育也就成功了。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在某种负面情绪中,神经通道会产生错误链接,造成易怒、自闭等倾向。一些比较敏感的孩子在知道自己做错事后,可能内疚感挥之不去,这时就需要家长有一些积极的介入和引导。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产生的内疚感,不让内疚变成羞愧呢?以下是家长面对内疚的孩子时可以做的几件事:
1.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将人和事区分开来
家长需要给长时间陷在负面情绪中的孩子一些情感上的支持,让孩子明白:问题是问题,人是人,问题不等于人。
健康的内疚感让孩子知道: “我犯了一个错误”,“我的这个行为不太好”;而有害的羞愧感则会让他认为:“我不好”,甚至“我是个有问题的人”。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意识到错误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他这个人是没有问题的。
适度的内疚不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所以,想让孩子在做错事后通过自我反省变得更好,那么家长一定不要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做错事或者事情失败,自己就不被父母喜欢了。
2.帮助年龄小的孩子分析原因,并将关注点放在弥补行为上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做错或者失败的原因,引导孩子去思考:“这件事做错了,有什么弥补的办法吗?”,“这件事没有做好,让你感到沮丧,那么有没有可能再来一次呢?” 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小,家长也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帮助他一起去弥补自己的过错。这样既向别人表达了歉意,获得别人的谅解,也可以减轻孩子的内疚感,好让他不必长时间把事情放在心上。
回到文章开头冬冬弄伤小朋友的事上,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因为把小朋友弄伤,害他疼哭了,所以心里一直过意不去。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我们还是应该做一些弥补,对吗?你看这样好不好,今天到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去和受伤的小朋友说对不起,你把最爱吃的巧克力带一些给那个小朋友,好吗?”
这样表达之后,孩子就会如释重负。此外妈妈还可以告诉孩子以后在玩玩具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有了妈妈的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情绪会很快消失。
3.对年龄大的孩子,启发孩子自己做出弥补行为,消除心理阴影
闺蜜告诉我前几天她带女儿逛街,给老家的小表弟挑了件价值三百多元的礼物。买单后,女儿主动帮妈妈分担袋子。坐地铁回家后,突然发现礼物不见了。当时孩子有些惊慌,吓得不敢说话。闺蜜发现不对劲便问孩子怎么了。
女儿战战兢兢地告诉她:“给弟弟买的礼物不见了。” 闺蜜没有指责孩子,而是对孩子说:“谢谢你告诉妈妈实话,你再想想可能把礼物落在哪里了?”过了一会儿,女儿小声地告诉她:“在地铁上我记得把礼物放在座位旁的,所以应该是下车时忘地铁上了。”
“忘在地铁里了,那还有什么办法找回礼物吗?”东西已经不见了,埋怨孩子也于事无补,闺蜜觉得应该鼓励孩子想想解决的办法。
几分钟后女儿想到了好主意,大喊:“咱们给地铁公司打电话问问吧,也许有人捡到礼物交给地铁工作人员了。”“嗯,这个主意不错,我们试一下。”妈妈给地铁公司打电话,服务台说目前没有遗失物品交回。他们留下了闺蜜的电话,说如果有消息就电话通知,但直到晚上也没有接到电话。
闺蜜向女儿陈述事实:服务台没来电话,找到的可能性不大了。女儿没再说话。闺蜜知道孩子早已为此感到内疚,指责孩子已无意义,不如让孩子对自己的疏忽大意有所反省。
令闺蜜感到惊喜的是,第二天女儿主动对她说:“昨天把弟弟的礼物弄丢了,我很难过。妈妈,我想拿压岁钱今天去商场再给弟弟重新买一个礼物,你看好吗?” 闺蜜明白女儿提出这个建议说明她一直在为自己犯的错想弥补办法,因此答应陪孩子再去一次商场。她说女儿在用自己的钱重新买好礼物后,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并再次露出了笑脸。
孩子的成长常常就是犯错后不断改进的一个过程。指责孩子的过失很容易,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犯错,将经验教训记在心里。而让孩子为自己的过错“买单”,也有助于孩子减轻心理阴影,从内疚中走出来。
总之,让孩子感到家长对他的爱,不会因为他做错事而减少,并且只要他能改正,家长还会欣赏他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这样,孩子就能和自己的内疚感和解,不会长期被阴影笼罩,重新轻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