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行为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怎么让孩子喜欢上兴趣班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1-02-08 10:08:04编辑:乐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孩子的兴趣只是短暂的,后期可能孩子就会不喜欢这个东西了,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兴趣呢,爱宝宝育儿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父母要明确初心,不要暗自加码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怎么让孩子喜欢上兴趣班

比如:让孩子练武术,是为了让孩子强身健体,还是希望孩子能考级加分;让孩子学画画,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感,还是希望孩子以后能走艺术这条路……

不少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的初心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见多识广,顺便挖掘一下孩子的潜能。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单的初心,就很容易变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

好友前段时间给孩子报了心算课,因为孩子算术比较慢,每次掰手指头都要数很久。为了让孩子在数学课上更有自信,好友精挑细选了一家机构报名。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孩子确实进步不少,这让好友欣慰的同时,又在机构的鼓动下,给孩子增加了英语和作文课。

这让孩子很是抵触。

好友原本只是想让孩子在数学课上更有自信,可是,后来却转变成了希望孩子学习拔尖。这样的转变,其实是许多父母的通病。

所以,当我们开始偏离自己的初心时,不妨慢下脚步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对孩子要求得太多了些。

否则,亲子关系可能会演变成“反弹式关系”,父母越是用力,孩子反弹得也越强烈。

培养兴趣爱好,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性格特征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怎么让孩子喜欢上兴趣班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牵线木偶,所以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之前,不妨先尊重一下孩子的性格特征,避免引起孩子的叛逆。孩子的性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 E型,即表现型,也被称为红色性格。

这类孩子性格活泼开朗、热情又充满活力。

对父母来说,保护和维持好孩子的这种积极和热情,就非常重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时,可以从展现孩子的表现欲这方面入手。比如:小主持人、唱歌、舞蹈、乐器等等。

>> T型,即思考型,也被称为蓝色性格。

这类孩子性格比较温柔细腻、思路清晰、做事有条理。

他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专注。与其他性格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容易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且深入思考和研究。

所以,父母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特质。比如:棋类、科学实验等等。

>> D型,即指导型,也被称为黄色性格。

这类孩子比较调皮,适应能力强、有个性,凡事都喜欢自己做主。

他们最大的特点是,目标明确,不会轻易妥协,而且他们思维活跃,往往有意想不到的鬼点子。

对于这类性格特征的孩子来说,创意型的兴趣班或许会更合适,比如:乐高、编程等等。

>> A型,即亲切型,也被称为绿色性格。

绿色性格的孩子随和乖巧,他们通常比较羞涩、不爱表现。对于这类孩子来说,父母可能会比较头疼,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入手。

加上他们不善于拒绝,可能对于父母的安排不会表现出抗拒,所以,父母需要多观察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选择。从孩子的喜好入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其他能力。

有的父母或许认为,孩子胆小腼腆,就应该多让他们接触陌生人,在特定的环境下锻炼他们的胆量才行。

其实不然,只有尊重孩子的性格特征,从他们的角度和兴趣点出发,才能真正挖掘出孩子的潜力。

当然了,孩子的性格特征只是父母要参考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报什么兴趣班,还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不过父母要清楚的是:给孩子报兴趣班,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进一步开拓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坚持下去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怎么让孩子喜欢上兴趣班

小孩子的心性还不定,非常容易“见异思迁”,头一天可能还对游泳感兴趣,转眼就又喜欢上了打球。

这也让许多家长头疼不已,毕竟兴趣班缴费都是按年交,出钱出力最后还不讨好,只会让家长把怨气都发泄到孩子身上。

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凡事都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主,随时改变心意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父母不妨先让他们上试听课,或者是上短期的课程,看看他们是否真的喜欢,然后再考虑是否报年课。

而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自己的主意了。父母可以跟孩子确定好之后,再报兴趣班。并且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坚持学下去。

刘宪华在《向往的生活中》曾透露,自己是从小被逼着拉小提琴的,以前一直都不喜欢,可是之后参加了一个比赛,就爱上了拉小提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这让其他嘉宾既羡慕,又有些失落“为什么当初,就没人逼我一把呢?”

其实,“逼”不一定会有效,重要的是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坚持。

纪伯伦曾说:再遥远的目标,也经不起执着的坚持。

所有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让孩子领悟到这一点,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