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你的原生家庭不完美?你要从小对孩子说这句话!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4-10 21:05:44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如今提到“原生家庭”,基本就是以下这个三足鼎立的局面:

灾后控诉:父母皆祸害!

灾后辩解: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爸爸),谁天生就会带娃?

灾后重建: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挣脱痊愈主要靠自己。

在整个“原生家庭”话题圈,他们仨就是江湖老大。无论是控诉、辩解还是重建,这三种“灾后”架势都没毛病,但难道只有我想问一声:咱们灾前还能做点啥?

原生家庭就是不完美的,的确父母的爱有时候会变成伤害;但也的确不能强求父母每件事都能做对(哪对新手父母不是磕磕碰碰一路走来?);而且的确每个人都会有自愈能力。分析完这三个“的确”,感觉整个人已经从原生家庭里超脱出来了,完美!

只是,每一个从原生家庭走出来组建新家庭的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在这个新家里,即使不存在以前的不完美,也会存在其他的不完美。人无完人,无可避免。既然明知我们走过的路,孩子也要走一遭,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办法让孩子少受伤害吗?

作为一个同样出身于不完美的原生家庭,却没有成为“妈宝女”或“爸宝女”的人,我想用自身经历给各位鹅爸鹅妈们提供一个土方子——

从我3、4岁起,我爸就开始给我灌输一句话:“你要知道,即使是爸爸妈妈、家里的长辈或者是老师,对你说的话都有可能是错的。他们不是故意要对你不好,而是每个人都会犯错。”

大概是因为我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时而火爆的脾气极有可能会压制出一个“听话”的女儿,所以他反反复复地向我灌输“爸爸妈妈也会犯错”的观点,平时就抓紧各种机会教育,难得的是意见分歧发过火后,也会坚持这么说,把思考的余地留给我。

现在我们时常会接触到类似于“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的育儿观,甚至像我们Q爸也做过“21天戒吼计划”,越是需要这样大张旗鼓,越证明这件事真的很难坚持。谁能7天24小时全年无休地维持好脾气呢?哪次忍不住发飙了,事后很多父母可能会发朋友圈来一次深深的忏悔,可是这种悔意孩子get不到啊。与其发朋友圈,不如坦诚地向孩子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老子会努力避免犯错,但如果还是错了,你可以不听老子的;即使老子发火了,也不代表老子就有理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双重标准。请你,永远不要屈服于“我是你老子,我说啥都对”这种神逻辑。

看到这里,可能对方辩友要跳出来反驳了:那么小的孩子哪知道什么是对错?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屁孩要是能自己判断爹妈的对错,那要监护人有什么用?

正因为小屁孩不可能天然地对是非对错有判断力,所以才需要从小培养。如果觉得让孩子做出判断就是让他为所欲为,那这种理解能力明显已经缺乏智慧。养孩子永远需要斗智斗勇以及做好度的把握,和孩子发生意见分歧时,通过辩论沟通协商来解决问题,何尝不是在培养娃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当然,“判断什么是错的,找到什么是对的”这件事极需智慧,父母的引导在这里就显得很重要,我接着举例子——

小时候的我,完全可以说是中国父母万众一心想要改造的对象:不自信、内向、害羞、敏感、不爱说话不合群(我知道内向和害羞不是一码事,但我很光荣地两者兼而有之谢谢)。但每当有七大姑八大姨替我干着急时,我爸都会一一挡回去,他说这有什么,他小时候比他闺女内向多了,但现在做销售捂着半边嘴都能说赢别人。在我爸妈营造的宽松氛围里,我从小倒没怎么受周围的人以及学校评语的影响,觉得自己内向就很糟糕。现在想想,那些动不动要求孩子“活泼一点”的大人们,何尝不是在无理取闹呢?如果是学习某种技能,倒还能定个目标一步步培养,但你非要叫一个害羞的娃“活泼一点”,那是要他尬聊还是尬舞呢?内向的孩子本身就会对社交感到不自在,如果你非要通过对比别人家的孩子,强行让他表现得自在,那只会加重他的心理压力,变得更加不自在,留下的只有阴影。

后来上中学,不知咋地鼓起勇气去面试学生会的纪检部,然而要当众说话时又开始怯场,声音小得让底下的学生“老干部”不耐烦了,她就带着王之蔑视开怼:“你声音这么小,怎么管得了纪律?”全场包括我自己在内,没人觉得这话说得有何不妥。但回到家再对老爸说起这事时,他说了句:“你可以告诉她,管纪律靠的是讲理,而不是声音的大小。”

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这句话比任何安慰都奏效。比起那些“你下次自信一点就好”的废话,老爸给我的启发是,被人揪住缺陷打趴在地并不可怕,如果别人打击你的方式本来就存在漏洞,那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漏洞反击回去。即使一时改变不了自己的缺陷,也不妨碍你开动智慧,用另一种方式赢得别人的肯定。放大音量我做不到,但我特别能在写作中讲理。于是后来每次上台前都认真准备好讲稿,并且坚持用麦克风,虽然面对几百号人讲话还是会紧张,但让听众从低头玩手机到抬头与我互动,不再是难事。

至于我为什么比较擅长写,这还得益于小时候内向,喜欢一个人看杂七杂八的书。小学毕业的暑假里看《飘》,被家中一保守派长辈看到了,她说“你怎么现在就看这样的书?”咳,各位鹅爸鹅妈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12岁小女孩以为自己看了本“小黄书”的那种羞耻感(关键是还被发现了)。

于是过了几天我还是忍不住紧张兮兮地问我妈:“妈妈,你看过《飘》吗?就是乱世佳人。”

“看过啊。”

于是我进一步试探:“你觉得这本书怎么样?”

“我觉得女主角很坚强啊,我很欣赏她……”(此处省略500字好评)

我妈看的书不多,但幸好她读过《飘》,解救了12岁以为自己在看小黄书的我。而更重要的是,她影响了我对阅读、甚至是对世界的认知。很多人看到书里的一些“出格”的描述,就会觉得有伤风化,就像看到纹身的女孩就会觉得她不是好姑娘,这些偏见往往很容易变得流行。但我妈对《飘》的评价总是提醒我要保有自己的判断力,跨越这些浅层的小偏见,去更深入地看到整体。所以我后来看的各种书里有语言粗鄙而生猛的,出来工作后也会认识爱抽烟爱纹身的女性朋友,他们并没有把我“带坏”,反而让我接触到更丰富而多元的世界,让我成为了一个“理论知识远超实践经验”的种子选手。【捂脸】

所以抱着“父母师长都有可能犯错”的警惕性长大的我,即使面对强烈希望我留在小城镇做稳定工作的父母,也能坚持作出决定来深圳寻找更多元的工作机会。当我怀着某种念想情愿在出版公司领3000块钱月薪的时候,父母也曾旁敲侧击地说起考公和当老师的各种好处,但我并没有展露“妈宝女”的属性屁颠屁颠地按部就班。因为作为一个从小被爸妈培养成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原生家庭再保守也已经阻止不了我坚定地做自己。

最后我想对鹅爸鹅妈们说的是,虽然育儿是一场修行,但修行并不意味着给娃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或许恰恰相反,它意味着让你懂得如何与娃一起面对这个家庭的不完美。每对父母都会有自身的局限性,坦诚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会犯错,没有人是你的权威”,引导娃从小锻炼自己的分辨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他以后可以超越的不只是原生家庭的不完美,还有成人社会里的偏见与荒谬。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