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实的自己,才能抵达生命的美好
双休日刚过一天,我的一个朋友精神萎靡的向我吐槽,都说孩子有“十万个为什么”,但实际生活明明是“十万个不不不”,周末过的比上班都累。
同样身为妈妈,朋友虽然只是简单两句话的吐槽,立马就让我自行脑补了一系列的动图画面。
我想起了,身边过往的很多妈妈都说过这句:
每次都告诉自己要做一个温柔的妈妈,但每次都被孩子的“不不不”逼成河东狮吼,吼完以后吧又无比后悔,真的就是在孩子每天的“不不不”中纠结、愤怒、后悔中度过。
其实,这种情况我也感同身受,暖暖虽然一直算是比较乖巧的孩子,但是,说“不不不”也是家常便饭。
为此,有一段时间我也抓狂过,那是上一秒明明还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下一秒就变成了“不不不”的小恶魔。耐心真的是一再被挑战到极限,让人急的直跺脚。
幸运的是,我的这种抓狂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很久,在一次听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过程中,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不”是最美的内在语言,它代表着自我意志,代表着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当孩子说出“不”这个字的时候,就相当于他开始“独立自主”,开始告诉我们,我“不”想按照你的意愿来,在我自己的事情上,我想自己说了算。
而自我肯定、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抵达生命美好的根本途径。
事实上,你发现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成人太容易说“是”,而不能说“不”的时候,我们的关系看似很友善,但在态度上其实是消极、被动、封闭的,甚至是沉睡的。
所以,允许孩子说“不”,真的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很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允许孩子说“不”到底有多重要,也很少在行动上真正接纳孩子说“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可以随处可见,那些对孩子说“不”的评判标准是不懂事、不听话。
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不断的把“不”给弄丢了。我们太希望孩子听话了,以至于孩子变得容易说“是”,而逐渐忘却了内心是多么想自己说了算。 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闲聊,提及到她家刚上小学的儿子,朋友兴奋又担忧。原来,朋友的儿子点点是个羞涩、不懂拒绝、不擅说“不”的孩子。
他从不和小朋友争东西,哪怕是他自己的东西,只要是别人要玩,他就会默默放弃。有一次,点点又拿着自己的模型车子出去玩,同玩的小朋友都对点点的模型车子很感兴趣。点点就让小朋友玩,自己则在一旁干巴巴的等,看着小朋友一轮一轮玩,点点满脸都是无奈,但是他又不上前去要。
朋友说类似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次了,虽然孩子谦让是礼貌懂事的表现,但是,这种忽视自己的需求去满足他人的做法,特别让她心疼。
这让朋友开始反观自己和家人一直以来潜意识育儿的影响,那就是:懂得谦让是大度大方、懂事的表现,而说“不”是不听话、不懂事的表现。
而这些,就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与成长。心理学家认为,不会说“不”,这是人际交往中心理脆弱的表现。而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这对他们的心理施加了不必要的压力,严重者还可演变成精神疾病。
也许正是了解到了这些,再面对暖暖时不时的“不不不”时,我的心态相比之前要平和很多,我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他需要用说“不”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主张。
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都会允许暖暖有自己的主张,例如:
她不想急匆匆的逛公园,那就允许她在公园里慢慢地溜达;
她不想早餐前穿好衣服,那就允许她先吃完早餐再穿衣服;
她不想这顿午餐吃青菜,那就允许她不吃青菜吃她想吃的。
类似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总体原则就是,在不对他人造成影响和伤害,不对自身安全造成隐患的情况下,我尽可能地接纳她的主张和说“不”。
我印象中很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我去某商场买衣服,卖衣服的姑娘看到跟在我身旁的暖暖,很热情的跟暖暖打招呼,暖暖非常礼貌的回应了姑娘,姑娘于是更加热情的蹲下来撒娇式的对暖暖说,“能不能亲阿姨一下呀?”我转头看那位姑娘,梳着精致的发型,看着也和善可亲,但脸上浓浓的大浓妆,让我心里有些接受不了,但我的教养又牵扯着我,让我很难直接拒绝那位姑娘。就在这个时候,暖暖说出了“不”,她坦率的拒绝了那位姑娘。
那一刻,我纠结的心一下子落地了,心里油然而生出对暖暖勇敢做自己的兴奋。
肯定会有声音说,这不是溺爱嘛,很容易惯坏孩子的。不可否认,我们身边确实能看到很多被溺爱的熊孩子。但允许孩子说“不”,并不等于就是溺爱。
溺爱是无原则的过分骄纵,甚至于妨碍孩子试图做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
而允许孩子说“不”,是在不对自身和他人造成影响和伤害的情况下,最大可能性的理解和尊重孩子,是无条件的允许孩子做自己。
就像我尊重暖暖的意愿,允许她说“不”,暖暖并没有因此更加“熊孩子”,反而是更加有担当和有想法。看着她成为了她想成为的自己,我也无比喜悦。
我也始终相信,允许孩子说“不”,允许孩子做自己,让孩子不断体验到什么是深情,你会发现,孩子的生命力会源源不断地涌出,孩子的生命会因此变得饱满而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