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放手的妈妈,是智慧的妈妈。她们必须对宝宝的生活有整体掌握和细致规划,对突发情况有预案,对孩子的明天充满信心。孩子活泼自信,遇事会自己处理,充满阳光,这背后一定有一个眼光长远果敢决断的智慧妈妈。
宝宝能放手了吗?
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各不相同,总体来说,宝宝3岁以后,妈妈可以尝试放手让宝宝独立做以下事情了:
生活自理 宝宝可以自己穿衣服、洗手、洗脸、刷牙,自己吃饭,自己看绘本、动画片,帮大人摆餐具、收衣服等等。易穿易脱的穿衣服,宝宝能轻松搞定了,毛衣羽绒服之类的,孩子的手有时无法找到正确的穿脱位置,还需要爸爸妈妈帮个忙。虽然宝宝也会自己刷牙了,但最好跟大人一起刷,这样爸妈就能观察到宝宝刷牙姿势是否正确,是否刷干净了。可以训练宝宝洗自己的小袜子,培养孩子爱劳动的意识和家庭责任感。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培养宝宝使用刀叉,听音乐会等。
整理自己的物品 包括玩具、绘本、蜡笔、唱片、纪念品等等。准备不同的柜子和抽屉,分门别类地存放宝宝的物品;不要分类太细,大致分成两三种就可以了,比如,玩具一类,细小物件一类,其他一类。当然宝宝整理起来还很慢,你几分钟就能收拾利索的,宝宝可能要花上半个小时,才能很辛苦地做完。但这是值得的。宝宝通过自己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自小养成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今后会受益无穷。
社交 社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宝宝能见人打招呼问好,结交自己的小朋友,并一起过家家玩游戏等等。如果经过一定的训练,宝宝甚至具备一定的谈判能力,会自行和小朋友沟通遇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
学会自己做主 宝宝能自己拿主意,决定一些事情了。比如去书店,他会挑自己的喜欢的书;出门就餐,他会选自己爱吃的菜;小朋友之间讨论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非常喜欢的颜色、玩具、衣服、食物等等。
哪些是“伪放手”?
有些家长也想放手让宝宝自己成长,可是,心里一点也不踏实,人虽然在“后台”,可心里却时刻准备着为宝宝出头。这种在背后拽着的“伪放手”,让宝宝还是不能独立成长。
比如,孩子和小朋友闹矛盾了,吵起来了,妈妈故作镇静地站在一边,内心非常紧张地注视着,如果孩子自己解决了问题还好,万一孩子哭着跑回来了,很多妈妈会立即拉着宝宝的小手,去找小朋友理论。
懂得放手的妈妈会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孩子就可能会和对方沟通,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这可能表示孩子成功说服了对方,也可能表示孩子做了某方面的妥协。只要问题得到解决,孩子的社交能力就得到极大的提高。
“伪放手”的妈妈一开始看似是放手的,如果事情进展顺利,妈妈也能放手,但如果事情变得有些糟糕了,妈妈就会立即出面,帮宝宝搞定。而这样的搞定,恰恰浪费了孩子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
类似的情况很多。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服,穿着穿着,却又嫌孩子穿得太慢,忍不住出手,三下五除二就给孩子穿利索了;让孩子收拾玩具,孩子左看右看,边收拾边玩,半天也没理清,于是妈妈又出手了,两分钟就收拾整洁了……
要放手,规划是基础
事先告诉孩子,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让孩子对将要面对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比如,什么时间看绘本看动画片,什么时间讲故事,什么时间吃饭洗澡睡觉,其他时间可以玩玩具,这样,孩子做事心中有数,像个“小大人”,爸妈也就省心了很多。
对那些孩子还处理不好的事情,告诉孩子大致的处理方法,这样孩子遇到突发情况时不至于崩溃惊慌。比如,别的小朋友抢自己的玩具怎么办?吵架了怎么办?小朋友动手打人怎么办?等等,并在实践中观察孩子的举动,及时总结和修正。
定下来的规矩就要遵守。比如,该吃饭时,就要放下玩具洗手吃饭;该睡觉时就要熄灯睡觉;一次只能吃一个冰淇淋,孩子央求也不能多给。
让孩子应对意外情况,要把握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比如,孩子吵架了,妈妈不能告诉孩子“吵架不能吃亏,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他”,这样会培养出暴躁狭隘的孩子。让孩子平静地问对方想要什么,再一起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真放手,不甩手
要根据孩子目前的状况,确定好放手的程度,而决不能让孩子看着办,甚至甩手不管。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妈妈必须特别懂孩子,对孩子可能面对的事情和可能的应对方法都了如指掌,且提供给孩子的方法还必须一学就会一用就见效。
放手就要真放手。这对很多妈妈来说都很难做到,一方面想放手,觉得孩子应该可以应付自如;另一方面又非常不放心,焦虑、唠叨、不停地叮嘱,让孩子感觉妈妈不信任他,孩子自己也就没了底气。一旦放手,就要大胆地放,从心里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做好。这种信任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产生自信、勇气和力量。
孩子还搞不定的事,尤其是涉及安全的事,都不能甩手。比如,让孩子尝试多种事物,却必须严禁孩子触碰刀剪火电,因为孩子还太小,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巨大伤害;鼓励孩子积极交往,但对于陌生人却必须远离,等等。
放手,但不攀比
有些妈妈看到别的孩子可以独立去参加夏令营了,便也鼓动自己的孩子参加,觉得这是放手让孩子锻炼。这不是放手,而是攀比,每个孩子能力都不同,这取决于孩子的性格、自身成长和有意识的训练,不能因为别的孩子能做到,也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