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旷世奇观”,我们不禁唏嘘,孩子们学业压力越来越大,每日被“困”在书本中,不得反抗。家长们一面心疼孩子的疲惫,一面又怕孩子会落后,恨不得抓住任何时间,给孩子安排家教、课外班等等。然而,如此繁重的学业对孩子真的好吗?
小心你的孩子“学业枯竭”
▼
作为家长,我们每个人都应对中国的教育有很多的反思,这个反思建立在与其他国家教育的比较上,尤其与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先进国家进行比较。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戴耘教授说,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发现中国学生身上有两个问题特别突出:
第一个是对职业的信念普遍很薄弱,哪怕读到博士了,很多人还没有形成以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为人生奋斗目标的意识。
第二个是中国的学生普遍缺乏想象力和创意能力,面对同样的问题,中国学生更多会从书本中找答案,往往缺少自己独立的见解。
他发现在中国教育里存在一个现象,把它称之为“学业枯竭现象”。简单地说,小学阶段,父母原本应必须保证孩子9个小时以上的睡眠。但孩子为了取得更优异的学习成绩,很可能只睡七八个小时。
很多优秀的学生,为学业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但这些学生到了初中以后,学习成绩就很可能下降,因为他在小学的时候投入过多,身体、心力失衡。同样类推,在初中付出过多的学生,到了高中就会出问题。高中付出心力太多、过于焦虑的学生,到了大学里肯定就会学习状态低迷。这都是由于身体与精神被过于消耗了。
长得太快的树木,往往都特别脆弱,对于树来说,长得慢才能活得久,长得慢才能活得好。人也是如此。除了学业,人生的面向还有很多,一个人如果把生命的精气神都耗在学业上了,那生命的成长就有问题了。
“励志教育”已进入病态
▼
今天很多的父母,总怕孩子落后,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跟别人进行激烈的竞争。
甚至有些家长的孩子才读幼儿园,就在考虑要不要上英语培训班,听说上海有一些幼儿园英语都需要考级了。
不得不令人震惊,幼儿园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玩游戏,学习跟伙伴怎样交流,怎么能把知识的学习、学业的竞争提前至幼儿园阶段呢?这其实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造成损害。
学业枯竭带来的问题有几个方面:
第一,孩子一生都会生活在精疲力竭的状态之中,他总觉得好像休息不够、精气神不足。
第二,一旦学业目标达到了,他就失去了对学业本身的兴趣。
第三,生命力不足,创造能力缺乏。其实人发展到最后,更关键的是你有没有持久的关注力,能不能不断激发自己去探索,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生命能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大量数据表明,中国过去三十年的高考状元,现在有出息的、成为了精英的(像考试那么拔尖的)人很少。
现在在中国很多学校,励志教育几乎到了相当病态的程度,几乎所有的励志,都在鼓励学生把正常的休息、娱乐时间用到学业上。这种励志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却伤害了人的生命活力。
我们真的低估了睡眠不足对整个民族身心健康的危害,把孩子的考试、学业看得比孩子的生命更重要。有的人会问,孩子考试考不好就过不了这个关,怎么办。其实,父母们想到的过关,只想到以优异的成绩过关,其实以中上成绩过关、以普通成绩过关、以比较差的成绩过关也是一种过关。为了考得好,孩子每天比别人少睡两个小时,把其他兴趣都削减了,很多孩子最后都崩溃了。
我们必须考虑生命成本,考虑孩子到底属于哪种类型。不要让孩子丧失对自己生命的信心,不要让孩子把眼前的成功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要让孩子过早地为面子、为父母的尊严而学习。
“满分孩子”的教育假象
▼
有的孩子考得好,可能是因为他自身就有这种能力,他们特别能够适应应试教育,但这些孩子也会有另外一种麻烦,他很容易把考试的成功当成人生的成功,把考试所面对的困难当成人生的全部困难。他会认为既然可以轻松地应对考试的困难,那人生其他的困难也可以很容易地应对。所以,等他一旦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真正的困难时,往往会束手无策。
应试教育,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简单化的对世界的理解,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考试成功了,人生就没有难题了。父母也会觉得,孩子书读得这么好,考试考得这么成功,已经上了名校了,他这么优秀,还怕什么困难呢?
等他到了社会上,这些孩子才会发现,世界没有那么简单,他们会困难重重、四处碰壁,但在父母面前依然用“很优秀很好”来包装自己假装坚强,而父母则活在“孩子上完大学,我就可以松一口气”的松懈中。我们这些年看到的许多教育悲剧,都跟这样的错觉有关系。
应试教育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孩子不是真正为了获得能力、达到目标而学习,而是为了过关而学习的。所以有的孩子考上大学,完成了考试目标之后,就再也没有学习兴趣了。应试教育是一种通行的“向上的教育”,它跟社会资源配置不公、贫富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有很大的关系。人人都希望往上走,而向上的通道中层层都有关卡限制,优秀的学校、优秀的成绩就是人们找到好工作中最占分量、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关卡。
应该说,应试教育仍然是今天中国社会最大的一种共识,它也肯定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存在下去。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共识,其实又是一种消极的共识。将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复杂因素简化为学业水平,又将学业水平的考核简化为应试考试,这对一个人整个生命的成长与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损害。
现在的学习评价体系是简单而粗暴的,通过一张卷子的分数高低,孩子就被分为了优等生、中等生、差生。但这样的划分,不一定符合生命成长的最终的事实,应试教育取得成功的人,不见得就是人生的成功者。
一个学校应试教育成绩特别突出,不见得它最后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事实上,很多学校可以培养出优秀考生,却难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因为社会的评价会更加复杂、更加严酷,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更大的作为,并不是考试能够决定的。